本书详细论述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音节结构,包括声韵母内部的组合结构、变化和变化的功能以及它与《切韵》系统联系的规律(语音演变规则和发生机制)、乃至在方言与亲属语言音韵中的反映。研究上古音系,是为了了解汉语语音史的源头状况,为了解释上古文字和文献中各种不易理解的语音现象和与语音相关的词汇、语法现象;此外还为了进一 步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一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匡谬正俗》是《四库全书总目》小学类训诂之属所收的唐代著作独篇,是颜师古《汉书注》外的又一代表作,全书八卷,182条,前四卷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考证极为精密。古人考辨小学之书,大多失传,除颜师古祖父颜之推《颜氏家训》的《音辞》《书证》两篇外,时间之早当属本书,唐人已绝重之,后世更是训诂家之书。 严旭博士对传世《匡谬正俗》9种主要版本作了详细的校勘,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罗列异同,判别是非优劣,对相关之序跋亦并蒐罗,附录于后。 《匡谬正俗疏证》对全书182条逐条作了校勘注释,疏通考证,阐明颜氏之学,也考辨了语言文字学的许多重要问题。疏证者综合百年来六朝三唐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字音、字义、俗语的研究成果,对颜师古所谓之谬之俗的缘由,作了爬梳;并运用内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要著作。唐孙强增字减注,成 唐玉篇 ;宋真宗年间,陈彭年在孙强本基础上修成《大广益会玉篇》;此后繁衍滋生,形成 玉篇书系 ,在汉语史、辞书史、汉字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界一直使用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惜其祖本不传,而日藏宋本《大广益会玉篇》可窥其面目。吕浩先生一直致力于《玉篇》研究,以日藏本做底本,楝亭本、宋11行本、《玉篇残卷》为校本,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并制作索引,极方便学界使用。
本书收录 27 篇国内最xin的计量语言学实证研究成果,均为shou 次公开发表。这些研究从词汇与句法两个方面入手,使用新闻、小说、诗歌、歌词的原文与翻译文本、中介语文本等自建语料库,以及多个大型开放语料库,对语言单位分布、语体、翻译、计量风格学、数字人文、句法特征、句法复杂性、习得与认知、句法树库资源建设、语言类型学、语言网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本书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源丰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计量语言学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在国际(计量)语言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国内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
《中国濒危语言志》总主编为是著名方言学家曹志耘教授,一套丛书30册,以中国各地濒危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统一的调查材料,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是继《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后,近年来学术界重新关注语言文化的又一个重要项目。 《甘肃肃南西部裕固语》基于丰富的*手田野调查语料,从语音、词汇、语法角度详细描写了肃南主要是大河乡西部裕固语的全貌,并对裕固族(使用西部裕固语)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变迁、语言系属、语言使用现状及濒危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畜牧词汇、服饰词汇以及与文化仪式相关的词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关涉到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学科的性质决定汉语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解决外国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 为什么 的问题上,当代语言学理论提供的解释能够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书利用理论语法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在寻找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做出一些努力。书中介绍和讨论的语法理论主要包括:认知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配价理论、构式理论、语义指向理论、主观化理论、标记理论、语体理论等。
《中国濒危语言志》总主编为是著名方言学家曹志耘教授,一套丛书30册,以中国各地濒危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统一的调查材料,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是继《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后,近年来学术界重新关注语言文化的又一个重要项目。 松潘县小姓乡埃溪村有56户,共226人,都能说羌语。此外,多数村民还能说汉语、藏语两种语言。刘光坤(1998)把茂县较场、石大关、太平、松坪沟以及松潘县镇江关西侧以及北川个别地区统归为南部方言较场土语。黄布凡、周发成(2006)把茂县太平、松坪沟、较场、石大关和松潘县小姓、镇平、白羊等地归为北部方言镇平土语。《四川松潘羌语》在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语言态度、语言交际两个角度论述了松潘县小姓乡埃溪村羌语与汉语、藏语等强势语言并存并用的语言生活,揭示其濒危现状。系
本文集收入丁声树先生生前论著三十余篇,分上下两卷。上卷 包括训诂、音韵、语音三部分,如《释否定词 弗 不 》《汉语音韵讲义》《古今字音对照手册》《说 匼 字音》等;下卷包括语法、方言、词典编纂三部分,如《现代汉语的主语和宾语》《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方言调查词汇手册》《 现代汉语词典 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的语言学考察研究(编号:19YJC740002) 本书聚焦语言接触,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并辅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采用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方法,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汉语与周边语言的相互借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从民族学角度解析语言所折射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总之,在民族交往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语言接触,又从语言接触反观历史,宏大叙事与细节考证相结合,相得益彰。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是语言生活绿皮书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反映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的概况。全书分为八部分:一、特稿篇。二、工作篇。三、领域篇。四、热点篇。五、字词语篇。六、港澳台篇。七八、参考篇。八、附录。
本书基于19世纪西洋传教士台州方言的文献,梳理出台州历史上的传教士及其对翻译台州土白圣经译本所做的历史贡献,整理出19世纪台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主要分类词汇和语法特征等,同时与汉语官话和宁波话、温州话、上海话等吴语方言点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探讨百余年来台州方言的历史变化。
本著作对侗语语音、语法和名物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多方位的深入分析研究。 语音方面,从语言年代学视角探讨侗台语分化时限,提出侗语是1000年前左右从侗台语中分化出来等观点;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侗族语音史进行构拟,认为古代侗语有复辅音、前喉塞和浊塞音声母;对目前学界的侗语方言土语划分提出异见,运用区别性特征、通解度等理论进行调研,证实其划分确有不当之处、亟须修正。 语法方面,从比较语法学、形态语法学、标记理论等角度对侗语语法进行多层面研究,指出侗语除了具有分析型语法特征外,也具有形态学语法特征;而侗语动物植物人物的前缀、报京侗语所有前缀等,都具有语法 标记范畴 的功能。 词汇方面,将词汇学与生物系统学及人类学传统知识研究的方法相结合,对日益深陷濒危的侗语传统地名、传统人名、自然名物(特别是动
本书是一部“词典”性质的工具书,收集了近 2000 条优质的公文标题,目的是帮助办公室人员快速实现文稿“升级改造”。 本书共分四编,前三编将公文标题分别按类型速查、用途与工作场景速查和主题速查进行编排,*编包括比喻类、数字类、重复类和引用类等 9 类,*编包括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传达学习、仪式致辞、统一思想和部署工作等 15 类,第三编包括组织、宣传、人才、教育、作风、经济和民生等 17 类;第四编是常见公文结构速查,针对《*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 15 种法定公文和日常工作经常会用到的 8 种非法定公文的结构进行解读。 本书适合*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办公室人员参考阅读。
传统「说文学」之所以举步维艰,很难有所突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宗许思想太重,始终难逃许说的束缚;二是未能有效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特别是在清代金文材料已经相当丰富的情况下,仍未能意识到金文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局限,传统「说文学」家之六书研究日臻繁复,文字说解却很多都迂曲难通,字源学也被局限于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二十世纪初,在孙论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带动下,掀起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古文字学纔逐渐形成。孙论让的偏旁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新文字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林义光的《文源》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诗词写作常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诗词创作中的常见问题。除介绍格律知识外,又详细解析了法度、炼字、对仗、寄托等诗词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指导初学者创作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全面辑录了中华古籍包括先秦典籍,史书、散文、诗歌、杂记、农书、医书、游记、方志、话本、小说、戏曲中的谚语,堪称鸿篇巨制。作者态度严谨认真,引书规范,编排合理,是一部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音转之说,起自扬雄。对于这个古老的量论,当今学界,意见不一。或是之,或非之,或是其是,非其非。是之者,将其奉为圭臬,以之用于自己的经籍阐释,以致,无所不转。非之者,将其视为瓦砾,以之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以为万恶之源在于“转”。是其是,非其非者,对古人的学说实行“拿来主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依我们看来,对古人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洋人的东西,还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好。 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汉语音转规律的学术著作,对汉语音转的基本理论、音转术语、音转原理、音转语料、音转规律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论述,可谓此一研究领域较为有建树的论著。
本书为“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共收录28篇论文,聚焦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的讹字问题,涉及甲骨、青铜器、战国秦汉简帛、陶量、玺印、刻石等出土文献材料和《诗》《书》等典籍,既有对各种文字演变现象的科学界定、对讹字相关术语的探讨和规范,也有精细的文字考释、翔实的文字部件讹变整理,还有古书校读及其文本源流的分析。本书所收文章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讹字问题,材料丰富,方法多样,视角多维,反映了当前讹字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推动讹字研究的继续深化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