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不大,就建在老舍故居里,特色蛮鲜明,内涵很丰富。这里是老舍后住了十六年的地儿,是一处极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换成一百匹白布购买的。当是是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后改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紧临有“天下街”之称的王府井。 老舍纪念馆收藏老舍文物全,丰富,如各种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他生前的收藏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的生活和举动,老舍式的,富有个性,譬如:邀客*,赏菊进餐,养花养猫,丹柿小院的诗情画意,完全是老舍文化的一部分。老舍等身的著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篇篇字字真实亲切,像一部百科全书,感染和鼓舞着人们。
本书是作者在图书馆长期从事数字信息资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参阅有关书刊资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撰写而成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共计七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方法、检索技术,为基础篇;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介绍常用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的基本方法、检索策略,包括检索结果处理及检索实例,为应用篇;第三部分(第七章)系统阐述了数字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为提高篇。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新颖,力求给出最新、最简便、最实用的检索方法,以帮助读者提高信息检索技能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本书既可作为广大信息用户查找、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实用工具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资料,又可
《上海文博论丛》是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物类的期刊。从2002年9月份出版第1辑以来,至今已出版37辑。其内容包括“主题与专栏”、“新闻与发现”、“探索与分析”、“海上人文”等四个栏目,主要介绍了国内文博方面的*学术成果和*资讯,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容依旧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仍分“主题与专栏“等四个栏目。入选了秦潼“金玉华年本书是上海文博论丛第40辑。内--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王姝婧“浅议莫高”。
本书的研究以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博物馆建设体系中的大学博物馆反思与转型为坐标,以探寻大学博物馆的当代价值为轴,从大学文化视角出发,重点针对大学博物馆自身建设及文化育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试图从学理上阐释大学博物馆的本质及育人功能。特别强调我国大学博物馆建设及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呼吁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在大学教育、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受到大学相关部门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内容简介:本系列丛书是作者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十年时间的工作经历、心得经验的总结,经过梳理、总结形成了自己在文博专业的独特见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其中的一本,《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收录了作者单霁翔从2002年至今关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文章。《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汇集了作者多年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可供从事文保工作的人员借鉴参考,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将博物馆空间分为四个区域:一是公共空间(无藏品、对公众开放);二是展示空间(有藏品、对公众开放);三是藏品存放空间(有藏品、不开放);四是行政办公空间(无藏品、不开放)。在本文中的“空间形态”即是指展示空间和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所有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包括博物馆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教育、娱乐、服务性的区域等等。论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博物馆的内部空间。
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让本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的问题。 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4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优秀案例,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既有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也包括对数字博物馆开发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北京乃至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研究的水平。本书的出版 犹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新蕾,曾经和仍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辛勤耕耘的朋友们,一定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始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所珍藏的珍贵文物共有12万件之多。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内,设有11个专题陈列馆、3个展览厅和一个捐赠文物专馆。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一批古文物研究、鉴定和考古的高级专家,有出版物和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并设有一个多功能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厅。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