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 它处于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状态, 人类既创造了它, 又不断刷新着对它的认识。20 世纪后,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校外非正式学习机构, 协同学校共同育人。博物馆的教育吸收采用了很多教育学理论, 在博物馆这个独具特色的空间内开展着实践。本书先从当代博物馆的构成、功能、特点等入手, 结合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案例全面阐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对象、活动、课程、实施、评价等内容。
本书收录了有关管理学方面的8篇论文,具体包括:情绪耗竭与工作投入的非线性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的员工受助与工作绩效机制研究、基于城乡差异视角的数字鸿沟与个体创业选择研究、审计师客户年报预披露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审计师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助力审计质量、基于开放系统视角探索跨渠道整合的前因与结果、信息流广告中社会拥挤与信息框架的匹配效应研究、数字化产品的营销沟通等。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相应结论提出了对策。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中国方言学报》第八期共收论文18篇,大部分论文选自第19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南昌),个别来自编委会约稿。内容涉及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演变、方言现象分布以及方言韵书的版本和音系等。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