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BR》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假如你喜欢在都市中漫游,却忽略了光顾博物馆,你的损失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本书介绍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始建于1907年,是中国早的自然史博物馆,获得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其间陈列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等你来领略。现在就随着本书一起穿越时空,去遨游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命世界吧! 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让这套丛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伊犁文明是亚欧草原上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原生文明之一,它汇聚了草原各民族的优秀文华,逐渐成长、发展,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是草原民族的精神源之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是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州级博物馆,位于伊宁市飞机场路188号,是一座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建筑。博物馆馆藏文物458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开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亟待的问题。 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4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优秀案例,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既有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也包括对数字博物馆开发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北京乃至全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研究的水平。本书的出版 犹如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新蕾,曾经和仍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辛勤耕耘的朋友们,一定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论文选集(1)》由朱顺龙主编,系近十年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师的优秀论文汇编之一,本集所刊的论文多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重要学术成果,涉及考古、文物、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中有思考、有探索,也有疑问和困惑,其根本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邀集同行,共同为中国文博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出谋划策,为中国文博事业的明天贡献力量。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陈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在彻底认清变化机理并提出解决办法前,建立预防性的保护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此为目的,本书前三章论述了博物馆中光、湿度和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害以及预防措施。该部分内容论述翔实,通过列举大量实际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博物馆学中庞杂的理论,解释了各种仪器和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办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博物馆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后三章依据对博物馆中光、湿度和空气污染研究的大量文献,进一步论述了*的研究进展。 本书适合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我喜欢博物馆。很喜欢。那里有一种通往时间深入的神秘气息,幽暗的,安静的,让我感到世间一切都有来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与历史割断。这本书,如同我在想像中构建的一座纸上博物馆,馆内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它们在现实中归属于各个不同的博物馆,而它们自身,应该是这个世界共有的资源。我以兴趣和感觉选中了它们,它们身上凝聚了世界的奇迹或者秘密,自然的,人类的,科学的,文化的,地理的……我没有把它们作通常的分类,只是依据时间的在大致顺序排列了它们,件展品,一个五十亿年的菊石的化石开始,到两百年前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那里暂停。其中历史温长,就像目睹一个生命在黑暗中出生,在间的通甬道里悠游,在别扭渐庞大的世界里长大,向着光时的出口飞去。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而这次旅行在我尤其特殊,我好像
中国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然而,这仅仅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
始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所珍藏的珍贵文物共有12万件之多。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内,设有11个专题陈列馆、3个展览厅和一个捐赠文物专馆。 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一批古文物研究、鉴定和考古的高级专家,有出版物和现代化图书馆、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并设有一个多功能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厅。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丛书》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内容分为“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生命科学类” 、“工程科技类”、“医药科学类”和“综合类”六大部分,对我国百余所大学博物馆或类似设施的现状、馆藏特点以及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供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专业工作者、大专院校博物馆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和馆藏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是公众了解大学博物馆馆藏资源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