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无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清华大学档案精品集》以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学校建立和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从1909年到1958年共50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包括记载学校发展、变迁的公文、规章,凝聚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手迹,记录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学籍、成绩,伟人题字、名人实物、照片图表等。在档案选取时,只限于适宜公开的档案而舍弃涉密的档案,力图体现档案类别代表性而不求系统、全面及年代均衡,注重手稿内容及品相而非人物的社会及学术地位。 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示、考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清华师生、校友以及关心清华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文化,传承清华精神。
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征信所的章程、会议记录,联合征信所各地分所报告、调查业务报告及往来函件等,以期反映联合征信所之大概情形。联合征信所档案史料尤其是其信用调查报告或可视为研究当时经济纷繁万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1854年英文版《上海年鉴》由北华捷报馆编印,作为上海的地方性年鉴,此书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编辑,在20世纪之前中国年鉴稀缺的情况下,为后人保留了研究当时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的资料,弥足珍贵。本次出版函装二册,其中一册全文影印、原样复刻1854年版《上海年鉴》,另一本平装本是以《上海年鉴》为基础就相关上海史及近代史进行研究而撰著的文字合集,其中包括对该书节选部分文字进行选译的译文,方便中文读者探知年鉴内容,以及历史学家和著名史学者周振鹤、熊月之、朱华各位先生及弟子的相关导读及论文数篇,令读者能够深切体察当时上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态,进一步了解该年鉴的价值所在。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卷帙多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论用唐代四库的名称,以经、史、子、集为四大部,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保存了清代乾隆朝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各个侧面如实反映了《四库全书》的纂修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中国档案分类法》在确定分类原则和标准时,就是依据革命导师的上述论断,并结合国家档案信息分类的具体实际和特殊目的,从国家档案形成和运动的本身所固有的次序(规律)来进行分类排列的,即采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紧密结合档案内容记述和反映的事物属性关系,采取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体系。”这是完全符合国家档案形成和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按职能分类是《中国档案分类法》立论的基础。由于分类的目的不同,故这一标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对档案实体分类的原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当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档案进行实体分类时,在运用其他分类原则的同时,职能原则也是可供选择的原则之一。 《中国档案分类法》是用来检索档案
对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而展开的军事行动的研究,曾是学术热点,迄今为止,已知史料几乎利用殆尽。但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内,却珍藏着一批清代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府等衙门用于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地图。这批舆图,自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掠去后,百多年来几经搬迁,鲜为人知。因此,包括罗尔纲、郭廷以等一流近代史学者在内的专家,均未能在其研究中使用过这批舆图。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专题研究,包括中英文前言及《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传统中文舆图的学术价值》等三篇学术论文。下编收录了这批舆图,总共为74种、124幅。除了每幅图的收藏编号、中英文图名、绘制时间、方位地点、质地、尺寸等基本信息外,著者还根据舆图内容,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对舆图的定名、绘制时间,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数字档案室建设概论》内容简介:机关档案作为机关人、财、物、事的真实记录,是机关治理的工具,是协调机关各项事务和各方面利益的凭据,是领导决策、工作查考、单位和职工维权的依据,是行使和发挥本机关职能的重要帮手,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机关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一环,是机关提升行政效能、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自我监督、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机关档案工作处在新的重要节点上,面临着重新定位、转型升级的压力,面临着从传统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为应对新挑战,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新进展,为档案工作者从事机关档案工作提供操作指引,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了机关档案工作系列丛书。
......
中央档案馆首次解密1944年7月到1947年2月接待美军军事观察组进入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观察我军民英勇抗日情形的珍贵档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艰难抗日的珍贵历史记录,可与美国国家档案局新近解密的 美军军事观察组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机密档案 合璧,一起公开出版,以供社会各界读者比对研究。
......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九本著作,包括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档案管理法》、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梁上燕《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