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弗洛伊德的生平开始,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诞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理论内涵,以经典成功案例为例详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技法、过程、效果、常见问题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使心理治疗初学者易于理解,并能够在具体指导下一步步展开治疗。
本书的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抑制、症状和焦虑》,然后由 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 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与过往研究不同,本书不固守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理论壁垒,尝试从萨特与拉康共同关注的多组具体问题出发。一方面,在充分正视萨特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思想背景的前提下,尝试将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置于精神分析内在的问题域和发展脉络中加以考察,以凸显萨特与精神分析之间复杂而多面的思想勾连。另一方面,尝试揭示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的存在问题及其伦理向度的持续关切与深刻思考,以彰显拉康与萨特两人思想的深层亲缘性及理论张力,并表明两人的思想共同推动并促成了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以存在与结构为主轴且对其思想发展意义深远的法国转向。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当代的精神分析师们对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论开始治疗》有着不断的新的理解、反思、探讨,甚至是批判。 结合社会的变迁,以及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条件及设置方面的变化,本书从不同国家与背景的分析师的视角,对弗洛伊德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做了批判性的分析与探讨。如对时间、费用、试验期的约定,对自由联想、阻抗、移情的使用与分析等,甚至对于如何定义治疗的开始,从过去到现在也有了很不同的考量。这种不断的反思与探索,让精神分析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精神分析的魅力所在。
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分裂”展现了他 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恋物癖和精神病的思考,也启发了他对自我非统一结构的看法。他专注于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入不同于压抑和被压抑内容回归的另一种模型,新模型建立拒认这一概念作为自我的特定心理机制。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师都不可回避地学习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著作,但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精神分析的发展都跨越了百年,或发展或扬弃,需要 学术组织进行厘清。本书为精神分析学习者解释和说明弗洛伊德想要表达的含义;弄清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什么;提出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异议和修正。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论文《不可思议之意象》(1919)中,他就对他临床发现的“不可思议或神秘现象”做了 有勇气的探索。他认为要想理解这些不可思议之处,“必须将自身代入这种感受状态之中,并在开始之前唤起自身能够体验到它的可能性”。他对不可思议之意象的词源学研究和大量的临床研究,使他认为背后是心理创伤作祟。 弗洛伊德发现这种不可思议之意象还有个特点就是不自觉的重复,无意识中存在的某种“强迫性重复”起着 作用。他的这个发现为随后精神分析的诸多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发现也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这本书里,作者们不只对不可思议之意象的临床动力学进行了探讨, 是在涉及广泛人性的层面,诸如文学、美术、历史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洞察力。
投射性认同 和 内摄性认同 ,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 感染 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 传染 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人存在潜意识,当潜意识释放出足够强大的能量之时,个体自身的精神状态、心理特征、情绪变化,以及情感状态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酵”。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 内心极度压抑是否是心理产生压力不能释放的产物? 个人情绪导致认知的偏差就真的会出现晕轮心理吗? 梦究竟是什么? 它为什么能让人感觉到神秘莫测? 可以说,这些疑问也是现实中一些人最想弄清楚的。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疑问看似深不可测,其实只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稍加分析,就能揭开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通过对梦境的探究,揭示心理的秘密,从而帮助我们认知内心真实的自己。 本书使用生活中丰富而鲜活的例子、启发性的引导来梳理出梦境中潜藏的象征与逻辑。 作者是知名心理学家大卫?方特那,他在荣格、弗洛伊德等心理学界先驱人物的成就的基础上向我们揭示梦境世界的心理规律。他向我们解释梦境的原型,揭露梦境如何用丰富的象征词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映我们日常的欲望、紧张甚至焦虑。同时,他训练我们掌握记住梦境的技巧,以便叙述出梦境的故事、细节乃至情绪,从而联系起我们的个人环境进行解释。
作者大卫 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本书是美国精神分析师斯蒂芬·A.米切尔的遗著。 本书作者出版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深受业界人士欢迎。 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