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抑制、症状和焦虑》,然后由 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 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分裂”展现了他 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恋物癖和精神病的思考,也启发了他对自我非统一结构的看法。他专注于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入不同于压抑和被压抑内容回归的另一种模型,新模型建立拒认这一概念作为自我的特定心理机制。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师都不可回避地学习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著作,但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精神分析的发展都跨越了百年,或发展或扬弃,需要 学术组织进行厘清。本书为精神分析学习者解释和说明弗洛伊德想要表达的含义;弄清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什么;提出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异议和修正。
作者大卫 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本书内容包括: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精神分析与禅宗;超越幻相之锁链;病人是最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