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8位精神疾病患者鲜活的世界,看见人世百态,体味人间悲喜 在形形色色的人间悲欢和点点滴滴的人世温情中,照见并疗愈自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中, 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及其导致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涵盖精神障碍、心理社会残疾和其他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精神状态。 对精神科,社会大众有误解,患者也无所适从,求治时往往摸不清门槛,神经内科往往成为精神病患者寻求帮助的第一科室。精神科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学科。在精神科,绝大多数临床病例是常见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真正有精神症状的病患不到临床病例的十分之一。 作者选取了自己从业二十多年中遇到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故事,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形形色色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饱受精神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什么是潜意识、阻抗与移情?自我、本我与超我有何关系?梦意味着什么又传达了什么?俄狄普斯情结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人类原欲冲动的 升华 ?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并客观介绍了他在艺术、文学、哲学、文化与宗教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的争议。在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位心理学大师的同时,或许能够获得一种对自己心灵崭新的洞见。
埃·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美籍德国犹太人,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著有《逃自由》、《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 本书集中讨论宗教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洋溢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弗洛姆认为,精神分析既不是宗教的敌人,也不是它的盟友;而是与隐匿在宗教观念背后的人类真实经验及宗教理想中内含的人类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问题不在于人是否要重新皈依宗教、信仰上帝,而是他是否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弗洛伊德(Sigmund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以其创始心理学新体系即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而闻名于世。这一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弗洛伊德完全改变了我们自我审视以及与他人关联的方式。 弗洛伊德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以奇特的方式影响了文化。 他说,他打扰了世界的睡眠。
本书刊(以书代刊)以对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的著作的学习与理解为基础;通过将中国材料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从微观个体层面到宏观文化层面的解释与对质,从而找出哪些是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东西,或者仅仅能部分解释的东西,以及不仅不能解释甚至完全矛盾的东西;进而创造与发展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材料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发展、丰富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一个精神分析的中国学派亦因此种理论上的努力与突破而诞生、而发展、而壮大。我们的*理想和*终愿望是:一个可能会有的精神分析的中国学派能够与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英国学派等一道,更进一步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与脑科学和精神病学这样的生命科学的分支等不同文明的、不同国籍的学者与学派一道,为建立一
本书既是深具学术性的西方心理学史专著,又是极富可读性的西方心理学史读书,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进行了诠释和破解。 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心理学科讲授教材,又可供文史哲教有关课程参考资料。
本书是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学院举办的 中法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 的实用教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临床一线的研究与尝试;其内容生动鲜活,但又不同于故事演绎;就像一次中法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的对话。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阅读,您能感受到如临现场般的与老师和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因为老师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将精神分析的态度融入细节之中,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和大家分享。阅读中您会将遇到的问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本书适合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及精神分析相关人士阅读。
《精神分析研究》是中国个专门的精神分析杂志,在其周围凝聚着中国精神分析学界的各种有生力量。本刊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主办,四川省哲学学会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四川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综合性学术读物。本期为《精神分析研究》的期。除了主编霍大同教授的发刊词之外,本期辟有“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研究”、“祖先与传递专题研究”、“强迫症专题研究”、“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专题研究”、“制度心理治疗专题研究”几个专栏。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作者大卫·萨夫)是继《客体关系入门》之后的又一力作,具体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性关系及其治疗上的应用,为我们理解性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就能找到影响两性关系的原动力。《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观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简单、清晰、易懂,是一部能让人喻快阅读并容易消化吸收的著作,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性关系及其治疗的著作。作者一如继往地在本书中使用了治疗中的实例来补充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对于家庭与婚姻治疗师,以及试图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焦虑产生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焦虑的发展——儿童的焦虑;焦虑的干预;焦虑及相关因素的测评;新的发展趋势——生态心理视角下的焦虑五部分。 杨智辉编著的《焦虑障碍研究》的篇,将研究焦虑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在这一篇中,重点探讨两种类型的焦虑。一个是广泛性焦虑,它是所有焦虑类型的一个基础类型,所有的焦虑类型几乎都或多或少的伴有部分的广泛性焦虑,而在这部分将探讨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注意偏向。这是一种源自于认知早期的偏向,过分的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并加工这种因素,同时容易将生活当中的中性刺激也解读为负性刺激,因而出现过多的焦虑。第二个是社交焦虑,如交往中的焦虑,演讲中的焦虑等。本书的第二篇,将探讨焦虑发展的过程——儿童青少年焦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本书的第三篇,
伊丽莎白 卢迪内斯库( lisabeth Roudinesco, 1944 ),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师、巴黎七大的历史研究学者。曾先后师从德勒兹、福柯等学者,并于1969年加入拉康创办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成为拉康核心圈子的成员之一。卢迪内斯库曾参与撰写鸿篇巨制《法国精神分析学史》(Histoire de la psychanalyse en France),为弗洛伊德和拉康写过传记,并在201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4年荣获法国 十二月奖 ,其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译者简介: 罗琛岑,华东师范大学法语文学硕士,法语教师。主要译著:《弗洛伊德传》(合译)、《石油内幕》(合译)、《二十世纪艺术史》(合译)等。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著名心理治疗师简 霍尔的经典著作。这本书高度实用、读者友好,有助于心理动力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一段值得的旅程,而治疗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向导。在短程治疗盛行的今天,本书展示了如何深入更为广阔的长程精神分析治疗,深入更为曲折复杂的 人心 ,从心理动力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二者的衔接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案例,弥补了进一步深入治疗方法上和指引上的空白,为现在心理动力咨询师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走向精神分析提供了更多方法和衔接的桥梁。
傅志强译人文艺术经典文库丛书包括下列书目:1.《视觉艺术的含义》2.《结构主义与符号学》3.《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4.《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生平与艺术》5.《音乐之流》(已通过选题,申请一并列入此系列申请本社优秀项目出版扶助基金)6.《小说之美》7.《艺术之眼》(已通过选题,申请一并列入此系列申请本社优秀项目出版扶助基金)8.《生命的舞蹈》9.《意大利的黄昏》10.《天才的钥匙:噪狂抑郁症和富于创造力的生命》11.《人类的征服:人类发现和探索世界陆地和海洋的故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的《生命的舞蹈》都毫无疑问是*秀的作品之一。这是他在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深思熟虑地”写下的一部名著,在书中,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舞蹈、思维、写作、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进行了广泛
“爱洛斯”,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Eros,中译名为“爱欲”或“爱本能”。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实即“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弭,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个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爱洛斯是人格生成之源。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理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 《弗洛伊德:爱
《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精神分裂个案的实践与挑战社工理论与实践)》以香港理工大学叶锦成教授的理论框架为依据,逐一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个案,包括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青少年精神分裂的个案,也包括弱智精神分裂的个案,以及情感的精神分裂个案;反映了社工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务操练,使精神分裂案主逐渐复原,获得人性化的关怀、理解、沟通和接纳,完成了自我整合。《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精神分裂个案的实践与挑战社工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精神分裂案例的分析有突破性进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是精神分析专业的参考书目和社工的实践指南。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简介:精神分析起源于100多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奥地利,它的目的是帮助人达到心理上的自由;而佛学起源于2500年前的印度,其目的是破除我执,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破除自我中心的种种亲附、攀援,明见心性。精神分析与佛学,两门对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探索的学问。《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原著作者杰瑞米·D.萨弗兰是一群在其中研究和实践了好多年的禅师或精神分析师,倾其精华而为著,每一个章节的主题都引人入胜,每一段阐释都发人深思。文章的风格也恰当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和佛学这两门学问的共同点——在体验中理解和品味心灵。既然是品味,就不可能是快餐,它需要你用一种放松下来的生活态度和阅读方式去徜徉其中。
为什么梦是心智重要的精神分析活动?那些未作出的梦与被打断的呐喊又意味着什么呢?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分析视角。通过解读弗洛伊德、克莱恩、温尼科特、拜昂等人与梦有关的作品,以及博尔赫斯的小说及弗罗斯特的诗歌,探索了精神病理学是个体梦到自己体验能力崩溃的体现这一观念;重新解读了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并讲述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写作体验。在作者看来,精神分析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更多的是一门艺术,是以一种充满入性和同情的态度对待病人,通过理解自身的相应情况来设身处地地理解病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入都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