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 心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
......
由菲利浦·M·布隆伯格著的《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在本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理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0/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01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01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本选题通过对美学史的考察和对现代美学的批判,在重建存在论和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首先,本书区分了审美本质的发现方法和证明方法,前者是现象学,后者是存在论。其次,对现象学作了新的规定,认为现象即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有缺席现象学和充实的现象学之分,缺席现象学通过存在缺席的生存体验而建立推定存在论,充实的现象学是审美现象学,可以发现美的本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再次,对存在的性质作了规定,认为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然后,运用存在论证明审美是自由的是生存方式和的体验方式,具有主体间性(存在同一性的体现)和性(存在本真性的体现),从而回归存在,显现存在的意义。复次,审美以性和主体间性了现实生存,沟通了我与世界,从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回归了
《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为费希特研究丛书的一本。本文将费希特法权哲学思想分为青年时期、耶拿时期和柏林时期三个阶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这三个阶段的法权思想既有承前启后、逻辑连贯的统一性,也有明显的、甚至根本的转变,这种思想的延续与变化既是费希特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所致,也是费希特知识学本身的初步形成与不断演变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他对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哲学反思。
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路线的高峰之一就是原子论哲学和快乐论伦理学,而希腊化罗马时代原子论哲学和快乐论伦理学的代表就是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很喜欢写自己哲学的“概要”,作为信众们达到心灵宁静的幸福保障。这些概要性的哲学书信和格言集构成了《自然与快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上编的内容。《自然与快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下编是罗马的伊壁鸠鲁派卢克来修的哲学长诗《万物本性论》,生动、详尽并且忠实地阐发了伊壁鸠鲁的哲学。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很重要的作品。在本靠前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他区分出了四种行动类型: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戏剧式行动、交往行动。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并得出结论,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交往行动组成的世界也是由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即生活世界。 交往行动也是一种言谈行动。言谈行动又分为三种有效的断言(陈述):在"命题内容"或涉及外部或主观世界方面,陈述是真实的;在关于现存的规范关系或社会界方面,陈述是正确的;在表明经验者的意图与其主观感受方面,陈述是真诚的。在现实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这三种有效断言能被提出、
本书当代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人的机体上存在着用于个人生存、人种繁衍和群体稳定的动力性的机制,即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机体需要;机体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各有若干的具体种类。机体需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机制,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满足机体需要是人的全部追求。
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生活;第二编:民主、政党、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第三遍:文明、文化、文艺、宣传、体育、京剧;第四编: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第五编:求是、实践、创新、务实、经验、群众;第六编:领导、方法、作风、修养、办实事、和为贵。书中并非专门谈论辩证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是时时处处应用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作者在书中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辩证法随谈》一书是李瑞环同志数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的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