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式访谈作为治疗心理问题的有力工具,发展势头正猛。这本权威的操作指南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临床医生解决来访者的矛盾心理,并动员他们的能量和个人资源做出改变。各章的作者都是那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提出了在各领域内应用动机式访谈的最先进策略。这些领域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意念、强迫症、饮食障碍、问题赌博、家庭暴力、青少年戒烟、成瘾等。每章都提供了使用动机式访谈的基本原理,展示了它是如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并讨论了在这个领域内实施动机式访谈的挑战、潜在解决方案、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未来方向。 这本实操性强、通俗易懂的书适合临床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以及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来建构中国自己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以此来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
社交网络3.0有着“通过社群间的情感流动,连接人与人,并将信息、资源链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特征。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主动花费大量精力去获取所需资源,其所处的圈子和使用的平台会自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资源。用户根据信任程度、影响力大小等情感的、非理性的要素进行筛选,决定是否采纳信息及继续使用该社交网络平台,同时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用户的情感因素和使用行为会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弄清用户使用行为到底是好是坏,如何采取策略规避用户的消极行为,以及如何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积极行为,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社交网络中用户行为研究:积极与消极双重视角》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多种研究方法,从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双重视角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用户行为的表现形式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国哲学》稿件的学术水准,我们采取了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双盲”审稿制度。除了继续发表对外国哲学历史和经典的诠释性论文外,本刊将特别注重发表史论结合、批判性评论、中外哲学比较等方面的佳作。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赐稿,把《外国哲学》办成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上册)》: 主要探讨规范性的各种代表性版本,但是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卷中寻求各种理论的趋同,帕菲特在此努力论证其他理论版本都不能恰当地解释我们思想中的规范性维度;基于所有这些观点,规范性都被证明是种幻觉。对于这些立场,帕菲特在书中讨论和批评了其中许多有影响的版本,包括布莱克本、布兰德特、吉伯德、黑尔、麦基和威廉姆斯等人的观点。帕菲特最终的结论是:所有这类观点都倾向于虚无主义,且对于承认不可还原地规范性的真理来说,虚无主义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帕菲特由此认为我们应该接受非形而上的、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理论,拒绝一切形式的自然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理论。 《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下册)》: 主要是回应《真的有事重要吗?》一书对其规范性理论提出的各种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借鉴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方法,来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全书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海德格尔思想、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作者不仅使中国近代以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新的深化,而且似乎为中西思想融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种中西思想对话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关于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该书可谓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的典范。
《传习录》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全面涵盖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现其授课方法和语言艺术。 《心学智慧: 中英双语精粹(漫画插图版)》是《传习录》的中英对照、全彩漫画读本,收录典籍全文,针对体现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语句给出英文译文和漫画解读。英文由哲学大师陈荣捷翻译,用词精准,文笔流畅。 《心学智慧: 中英双语精粹(漫画插图版)》中有近400幅生动活泼的原创漫画,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创新解读艰深晦涩的心学思想,带你走入别样的心学世界,领悟心学智慧。
《汝信文集》 第8卷“译著”,收录作者从俄文翻译的普列汉诺夫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所有重要论述。普列汉诺夫在书中,主要不是致力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传记,而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车尔尼雪夫斯基放在俄国当时风起云涌,动荡不已的历史环境中,从其家庭、求学、所接受的影响,以及和当时思想界的交往入手,系统地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讨论其思想对于俄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并在书中高度评价了车氏在俄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张祥龙文集》诸卷的具体特点,很难被归总,但就其思想风格而言,可以有一个极简易的形容,即“思在边缘”。“边缘”意味着它有临空涉险的一面,逼得所思摆脱现成,甚至蹈虚而行;但也有坚实的一面,言之有据,从事实到逻辑,皆不敢杜撰。而且,边缘也指哲学的特性,不像常规科学那样有范式可依,有实验可证,又不像文学那样可随发奇想,动人于无理之中。
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的探索,作为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本书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