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构建一个“神经信息群原理”的理论平台,进而将纷繁复杂的科学发现归纳成有限的心理学命题,使人的本性和行为特征被还原成一系列科学定律,即自反应定律、学习定律、主题竞争定律、思维定律、动机定律和未知偏差定律。 《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适合从事心理学、行为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研究的高校师生及普通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讲述“家与孝”的哲理深意在中西视野中的实现。其中不仅涉及学理,如中国儒家思想和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哲学家对“家”的理解,还讨论了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如“谁养老才合理?”“儒家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等等。通过论述,作者强调:家是最本源的“居间状态”,处于我与他者之间,是人类的时间之源、人生的意义之源,对该主题的探讨,“不益于儒家在当代及未来的生存,而且可能会促使人类良知的复苏,以反省目前这种一味追求强力的发展道路。”
本书通过将燃烧、光、电、磁、物体、力等不为传统哲学重视的自然概念纳入哲学的视野,赋予它们思辨的含义,使这些概念一方面突破了牛顿等近代科学家赋予它们的单纯经验科学意义,另一方面摆脱了德国神秘主义者波墨、陶勒等人赋予它们的神秘主义神学色彩,使之恢复了它们在前现代具有的本体论含义。谢林的用意并不在于开辟一个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领域,自说自话,而在于将康德与费希特那里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意识哲学格局中的德国古典哲学超拔出来,重新获得它呈现永恒真理的能力。
本书汇集了张祥龙先生对德国文化、哲学等方面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中德之间在语言、文化、思想方式和传统哲学等方面的异质性,同时,着重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可能发生互动的广阔领域。文章集中于五个方面:部分是中德文化与思想关系的泛论;第二部分是对于康德、黑格尔两位德国哲学家学说的研究;第三部分是阐发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多重关系,以及他思想形成期和晚期的两个重要思路;第四部分讨论象(Bild)的哲理,深化对象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第五部分从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中西哲学间的跨文化差异和理解。
《张祥龙文集》诸卷的具体特点,很难被归总,但就其思想风格而言,可以有一个极简易的形容,即“思在边缘”。“边缘”意味着它有临空涉险的一面,逼得所思摆脱现成,甚至蹈虚而行;但也有坚实的一面,言之有据,从事实到逻辑,皆不敢杜撰。而且,边缘也指哲学的特性,不像常规科学那样有范式可依,有实验可证,又不像文学那样可随发奇想,动人于无理之中。
《汝信文集》 第8卷“译著”,收录作者从俄文翻译的普列汉诺夫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所有重要论述。普列汉诺夫在书中,主要不是致力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传记,而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车尔尼雪夫斯基放在俄国当时风起云涌,动荡不已的历史环境中,从其家庭、求学、所接受的影响,以及和当时思想界的交往入手,系统地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讨论其思想对于俄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并在书中高度评价了车氏在俄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上册)》: 主要探讨规范性的各种代表性版本,但是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卷中寻求各种理论的趋同,帕菲特在此努力论证其他理论版本都不能恰当地解释我们思想中的规范性维度;基于所有这些观点,规范性都被证明是种幻觉。对于这些立场,帕菲特在书中讨论和批评了其中许多有影响的版本,包括布莱克本、布兰德特、吉伯德、黑尔、麦基和威廉姆斯等人的观点。帕菲特最终的结论是:所有这类观点都倾向于虚无主义,且对于承认不可还原地规范性的真理来说,虚无主义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帕菲特由此认为我们应该接受非形而上的、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理论,拒绝一切形式的自然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理论。 《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下册)》: 主要是回应《真的有事重要吗?》一书对其规范性理论提出的各种
本书简介 愤怒无处不在,而且颇受追捧。许多人认为,不对不公正感到愤怒,就不可能充分关心正义;如果不愤怒,个人就不可能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可能从所受到的伤害中走出来。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愤怒吗?还是说,愤怒首先是一种病态,它会扭曲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 玛莎. C .努斯鲍姆认为,愤怒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在规范上是有害的。它假定让作恶者承受痛苦能够让已经被破坏的东西得到恢复,而且对相对地位和羞辱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兴趣。通过对亲密关系、日常互动、工作场所、刑事司法系统和社会变革运动中的愤怒的研究,努斯鲍姆表明愤怒的核心思想既幼稚又有害。 宽恕是愤怒的方式吗?努斯鲍姆在犹太教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以及世俗道德中,对这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她认为,有些形式的宽恕在伦理上是有希望的,但其他形
追寻政治的“是其所是”既是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理论旨趣,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作者认为,一种好的政治通常被设计为:能够找到一种快速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财富的经济组织方式;能够创制一种令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充分且公开表达其意志的制度安排;令每个人过一种整体性的好生活。而这一切均奠基于每一个人都拥有完整的道德人格之上。本书即是对这种政治构想的完整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