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疗法》中,埃伦 弗兰克和杰西卡 C.利文森利用详细的案例和临床说明,给读者展示了该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的临床阶段。人际关系疗法IPT是独特的,因为它在临床上较少关注来访者内在或内心的世界,而较多地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世界和社会世界。本书作者还仔细考察了现有支持IPT用于不同群体和显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的实证资料。 什么是IPT? 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针对抑郁症及其他集中于人际关系机能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交叉点的聚焦疗法。IPT的理论基础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治疗的所有部分都一次又一次地旨在将个体症状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联系到一起。通过IPT,来访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如何促进当前症状的改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哲学史纲要》提出了以哲学思想为经、以哲学家为纬的新的中国哲学史编撰体例;形成了新的哲学分派思想,即将中国哲学分为自然主义、人为主义、享乐主义、神秘主义、苦行主义、理性主义六大派。此外,书中还对墨子、杨朱哲学进行了深深的剖析和辨证,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胜论派是古印度六大正统哲学流派之一,亦是为佛教批判多的“外道”。《胜论经》是胜论派现存古老的梵文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5—6世纪,该疏对《胜论经》作了逐颂注释,是研究早期胜论思想的重要文献。《胜论经》完整翻译了有名印度学者校订的月喜疏梵文精校本,并结合胜论派的历史与思想资料,随译文作了大量注释,综合考察了早期胜论派的教义学说。《胜论经》稿旨在展示和分析古印度重要的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与佛教哲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性文献。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托》是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曼尼恩的一部力作,人类数千年的思想成就被浓缩成了25个部分,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的2500年的哲学思想精髓,全书脉络清晰,语言睿智简洁,艰涩厚重的哲学问题在作者笔下变得轻松简明,通俗易懂,十分适合年轻人阅读。这本哲学书使詹姆斯·曼尼恩荣获了“作家”称号,并带动了美国哲学类书籍的热,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哲学、学习哲学。《写给年轻人的哲学书》不但已成为普及性哲学史的经典苦作,还是脍炙人口、深入浅出的人文佳作。
《生命从来不肯简单》内容如下:人总是欲望自己并不欲望的东西,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依赖身外之物,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方能获得幸福,但是,安稳和深情的幸福,却只能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人生是一场大的修行,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有人性的弱点,我们总需在这黑暗中观照自己,提炼自己,懂得舍弃和无念,才能寻找到喜悦和幸福的真谛,走向心智的真正成熟。
《当〈论语〉遭遇于丹》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人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 《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广大读者清晰认识《于丹心得》一书的谬误,进而准确理解《论语》章句、孔学思想,对树立独立思考、不唯的治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大有裨益。 《当《论语》遭遇于丹》既可供学术研究者参考,亦可作为《论语》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揭批于丹谬误,还原经典真相!《当《论语》遭遇于丹》作者马千里在深圳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曾出版过《论语的管理智慧》一书。 《当《论语》遭遇于丹》完全按《于丹〈论语〉心得》的结构来写。全书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入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
哲学家李泽厚今年已经84岁,他本人对迈尔·桑德尔的学术研究也比较熟悉,在三联书店即将出版的李泽厚对话体新书《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中,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过一批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的书,也包括他(桑德尔)的《民主的不满》等。” 该书不对桑德尔哲学的批判性讨论,也有李泽厚近年来新思考的集中呈现;书中有在普通人看来显得玄远的哲学思辨,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发言;它讨论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一些问题,也有针对中国的特别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