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提问》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会谈技术是系统式治疗重要的元素之一。生活经历彼此交织的人们,在行为模式上也往往相互制约。 循环提问 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谈技术,它的目的,就是将人们在行为上的相互制约性清晰地展现出来。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们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除了治疗技术以外,家庭动力的视角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对系统式治疗感兴趣的人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将系统式治疗在实践层面上运用的人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
《小青蛙的自我疗愈》是一部充满温馨与智慧的心理疗愈绘本。 通过精美的手绘插画和富有哲理的文字,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简单有效的自我关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简化任务,减轻压力;调整与自我对话的方式,学会欣赏和感激自己的身体:利用写信这种传统方式来表达感恩;每天给自己设立 独处时间 ,让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寻平衡和宁静等等。 这本书旨在以温暖、诙谐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提醒身处困境或者正在自我疗愈之路上前行的人:个人成长是一个非线性的、充满曲折的过程,应该学会呵护自己的 内在小孩 ,努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坦然面对自己的创伤和情绪。
学习的压力,你的孩子知道如何减压吗?成长的烦恼,他们可以很好地处理焦虑、悲伤、愤怒、抑郁的情绪吗?如何培养孩子高强度学习所要求的专注力呢? 为工作、生活马不停蹄的你,是否常感到烦躁不安,入睡困难?是否觉得工作效率下降?是否快乐的心情越来越少? 本书包含50个经典正念练习,分为5个系列,从早晨能量满满地开始新的一天,到晚安入睡安住身心。适合4 104岁,可以在很多场景进行练习。这些练习简单可行,适合孩子和家长亲子共读、共同练习,帮助孩子和你放松减压,提升专注力,更好地管理情绪,用善意对待他人与自己。 每个练习配有充满童趣、奇异的全彩插画,助你轻松领会练习要点。简单易懂的引导语,提供了练习的每个步骤。动静结合,可独自练习,也可作为亲子互动、课堂活动的游戏。从清晨到晚上,从家庭到教
作为国内心理创伤领域的权威学者,徐凯文老师总结了他20余年一线心理创伤干预经验,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与心理创伤有关的知识,内容包括:童年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创伤之下,你的自我还好吗;如何理解遭遇创伤的人;让我靠近你,抚摸你的伤痛;突如其来的灾难;怪人是怎样练成的;在关系中受伤与痊愈;哀伤与哀伤辅导;当创伤在代际中传承等。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心理工作者读来帮助来访者,也适合普通大众读来自助和帮助身边遭受创伤困扰的人。
心灵重塑疗法创始人、畅销书《情绪自救》作者 李宏夫 最新力作 为万千抑郁症患者量身打造的、曾治愈上千患者的简单有效的自我康复训练方法 助你逐渐摆脱无力、焦虑、强迫、恐惧和幻灭感,实现自我救赎,早日走出抑郁牢笼 作为一名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作者深谙抑郁症患者承受的痛苦及其治疗康复之路的艰难。在本书中,他将自己康复的方法、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读者。 他在多年对抗抑郁症、学习心理学和为学员咨询的过程中,博采心理学各流派之长,融会贯通,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抑郁症治疗体系。这套融合了积极心理学、催眠、正念和精神动力学知识的训练方法,历经实践的验证,是积极有效的抑郁症治疗辅助方法。该训练法包含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训练10天。 阶段1:简单有效的自我训练; 阶段2:改变不健康思维模式; 阶段3:心灵重
《犯罪心理学(第7版)》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既涵盖了传统犯罪,又强调了一些新型犯罪,是一本内容全面的犯罪心理学图书。
人,真的很复杂。你可能被伤害过,也曾伤害过别人;渴望被看见,又怕真实的自己会被拒绝;明明希望自己可以真实地活着,但又不断推开生命中真实的情绪。所以你是总陷入不断出现的各种身心问题,承受各种内在冲突。 内在家庭系统正是能带你走出痛苦循环的心理治疗法。内在家庭系统(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因成效斐然,数十年来,已然是大受欢迎的心理疗法,无论是创伤复原、成瘾行为、抑郁,都能有效疗愈。 内在家庭系统认为无论正面、负面,这些情绪和表现都是自己的一 部分 (Part, 或称内在人格)。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大房子,像家庭一样,有不同的成员居住其中。你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各种事件,这些内在部分因此而诞生,用不同方式保护着你。唯有找出自己的内在冲突根源,与之对话并理解,才能疗愈过去的创伤,找回真正的自己。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简单的自我关爱练习,来发现(终)摆脱困境,清晰表达,获得理想生活的力量。对于任何想要创造生活意义、打破困局的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就是:能够让你获得自由的那些事情,你全完可以做到。练习的通道是免费的,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只需花费数分钟时间,人人都能做到。 埃利森 凡伦是作家、演说家和写作教练。她发现了日常写作的力量后,生活就出现了转机。要为生活打开新的局面,语言是你可用的有力的工具之一。《写作即人生》可以指导你如何使用这个能够给人生带来转变的工具。科学研究表明,每天用5-20分钟的时间做这个练习就能获得效果。? 用更好的习惯,确定你的,创造新的神经 找到新的动机,获得人生的自主权; 治愈过去的痛苦和创伤; 释放紧张、焦虑和压抑的情绪; 用文本编织出生活的背景,映射出
面对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痛苦,人们往往会采取回避和压抑的策略,麻痹自己,忽视自己的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方式掩盖真正的问题,但这样做的代价便是不能充分地享受生活,错过真正与他人联结及自我实现的机会。 作为当代新人本主义流派的重要发展分支,情绪聚焦疗法(EFT)强调,转化痛苦的前提是直面痛苦,只有先触及情绪体验,才可能用更健康的情绪替代适应不良的情绪,终实现效果持久的改变。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深入了解: -情绪痛苦形成的根源和机制; -三类核心痛苦(孤独、羞耻和恐惧)及其对应的三类未满足的基本需求(联结、认可和安全感); -如何运用第二代EFT情绪转化模型,触及并识别核心痛苦情绪及相关的未满足的核心需求,终通过慈悲和保护性愤怒转化不良情绪; -转化情绪痛苦的实用技巧和策略,以及如何处理治疗中可能遇到的
《我是个年轻人,我得了躁郁症》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心理自助类图书。 23岁、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阿杰正要展开新的人生,却在此时确诊了躁郁症,跌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像被困住了。 作者以躁郁症亲历者视角真实记录一场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之旅。他经历了困惑、怨恨,克服了如 木柴在火堆里烧得噼里啪啦 的痛苦后,终于走出黑暗,迎来清晨,并鼓励人们,躁郁症康复后,人还是那个人,日子还是那些日子,但生命开始有了坐标轴,我们拥有了托起自己的底气。 全书分为 确诊以后的日子 凭什么要好起来? 开始治疗了 让头浮出水面 康复的那一刻 五个章节,作为一个 过来人 ,作者用直白平实的语言科普了在患病的每个阶段会遇到的困惑,同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诚恳、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我们,哪怕身处无边无际的黑
说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早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找到现在的另一半?为什么我们越亲密,反而越会伤害对方?被忽视的孩子为何更孝顺?亲密关 系的创伤如何修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康养育下一代? 本书针对亲密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案例和实践训练。心理学家施琪嘉用真诚的笔触,从亲密关系的类型与匹配,性与爱,心身反应,创伤与修复四个版块帮助你正确理解亲密关系,找到应对办法。 阅读本书,手把手教你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帮助你自我觉察,与自我和解,理顺亲密关系,做自己的心灵疗愈师。
美国近期调查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影响着约6%的群体,约17个人中便有1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众多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紊乱中痛苦地生活着,却鲜少得到人们感同身受的理解。 ?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且不稳定、焦虑、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脾气、长期感到空虚; ?他们容易冲动:经历冲动的自我伤害行为,反复的行为,存在明显的自杀风险; ?他们有认知和推理障碍 :有分裂思维、魔幻思维、偏执观念;经历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具有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他们有人际关系障碍:不稳定及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抛弃感。 这一疾病对患者、家人以及他们的医生和治疗师来说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对这一疾病的种种误解也常常导致治疗无法顺利地进行。边缘型人格障碍似乎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这
本书作者施承孙老师兼具医学与心理学专业资质,他将自己在20年心理咨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帮助社交恐惧者走出心灵困境的经验与方法浓缩成本书。运用接纳承诺疗法 森田疗法两种*有效的方法,结合心理突破 行为训练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训练,聚焦于20余种社交恐惧类型,帮助读者一步步彻底摆脱社交恐惧的困扰,使读者在交往中感到舒服自在,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 理 武志红继《为何家会伤人》之后,有关自我、自恋和关系的又 重磅作品。 自我认知工具 人性坐标体系 ,帮读者用直观、可执行的方法衡量自己的 灵健 程度,或 份关系的健 程度。通过这 工具认识自我、找到问题症结。 深度剖析情绪内耗根源 全能自恋 ,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内 ,识别和摆脱情绪 控;培养读者建立自己与人、事物和世 的深度关系的 ,从而拥有做成事的 、爱的 。 真正帮读者活得真实、松弛、实现蕞根本的 。 "
本书作者针对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哪种理论流派更有效的多年争论,在总结了大量的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传统理论以外的更多的共同性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有力的实证证据为基础,检验了相互对立的各种观点,不仅对心理治疗领域的未来具有重大启迪意义,也对我国开展类似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在这本《纽约时报》畅销书中,记录了雷曼医生对痛苦、意义、爱、信念与奇迹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写道: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人们围坐在餐桌旁讲他们的故事。这不仅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更是传递智慧的方式。尽管科技有着强大的力量,我们很多人仍然生活得不是很好。也许我们需要再一次听听彼此的故事。 作者通过分享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向我们传递朴素、真诚的生命智慧。 书中有作者自己的故事、患者的故事、同事的故事、亲人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来自病房,有些故事来自咨询室。这些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向我们展示生命的力量与奥秘,给读者关于生命、疾病、人生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作者关于生命、死亡和治愈的理解触动人心。这些独特的观点来自她的独特背景:医生、医学教授、心理治疗师、慢性疾病的长期幸存
还在读书的恐龙伊莫,因为一个噩耗,被诊断为抑郁症,压抑、焦虑、失眠 成为了他 新 生活的全部。伊莫用假装正常来掩饰恐慌,沮丧自己不再有价值,怀疑生命的意义。 为了让他走出心理困境,朋友们陪他做运动、听音乐 心理咨询师带领他觉察情绪、正确归因,探索潜意识 一个个简单的行动逐渐帮伊莫找回自信和希望。 为了了解抑郁感受和摆脱抑郁的方法,本书以一年为周期,演绎了伊莫一个完整的心理康复历程,让读者体验了101个行动处方的使用场景和疗效。 本书中的101个行动处方,涉及食物、运动、音乐、呼吸、香薰、写作、艺术、心理支持、正念冥想等十余种疗法,让读者用微小的行动逐渐突破心理困境,帮助自己实现心理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以静心的智慧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 《静心的智慧》一书融合世界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人生哲学,向读者展示静心的智慧:静心的人,不生分别,不生烦恼,不生执着,更不会颠倒混乱。在一个静心的人面前,生活从来不会无序,世界从来不会喧嚣。
在这本超级暖心的心理学绘本中,作者亲手绘制了110多幅治愈系插画,并配上了温柔的文字,告诉我们: 当你感觉濒临崩溃时 不管今天你遇到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只要事情过去了,你依旧可以蜷缩在床上;哭泣并不代表你软弱或失去了理智,这表明你几近崩溃时仍在努力着; 当你对未来感到焦虑时 不要被焦虑蒙骗了,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你还没有找到而已;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时 试着从朋友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比为了让讨厌自己的人喜欢自己而改变要有益得多; 当你厌恶自己时 给予自己一点同情心,给自己留出感到困惑、不确定和悲伤的空间;请不要因你的现在不像你希望的那样美好而破坏你的未来; 当你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一团糟时 你值得因为做现在的自己而得到善待、关心和实实在在的爱;你不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去迎合别人的期待
知名心理专家赵小明将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与睡眠研究相结合,在本书中倾囊相授其独创的一套系统睡眠训练方法,帮助备受失眠困扰的你掌握大脑入睡开关,重获婴儿般的睡眠力。 除了介绍关于失眠和睡眠障碍的核心知识以及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本书将带领你通过30多个助眠练习,掌握以下7大睡眠技巧:优质注意力助眠、重塑信念助眠、音乐治疗助眠、自我暗示助眠、想象助眠、行为运动助眠、仪式化行为助眠。 随时随地,想睡就睡,与焦虑失眠、精疲力竭的人生彻底说再见吧!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获得成长、让心灵自由的自助类心理学读物。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修和境界。实修是功夫论,境界是境界论。功夫论和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问题。 境界 和 功夫 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境界的提升需要功夫的实修。 本书作者东振明基于儒家功夫论和境界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咨询范式 体悟疗法。这是一种功夫取向的心理咨询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功夫的实修提高个体的境界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体悟疗法把人的心理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仁爱自己是个人境界;仁爱他人是人际境界;仁爱天地万物是人天境界。每个层次都有对应的自由、责任和意义。从刻意练习和事上磨炼的角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自我实修路径和方法,提出了练习诚意、格想法、格感受、正心、当然之责、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一体之仁等技术,修炼自身、提
你不需要为自己的 敏感 而感到脆弱或崩溃。恰恰相反,敏感是一种绝佳的天赋。 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被告知自己 太敏感 ,被教导 要坚强起来,接受现实 ,要遵从一些(早已过时的)关于 领导力 和 男子气概 的刻板印象。 对于敏感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会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他们会因为一些场景瞬间变得过度兴奋或情绪慌乱。 然而,这个世界(尤其是此刻的世界),更需要的不是暴力和障碍,而是同理心和理解力。从另一角度看 ,敏感的人往往是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真诚的行善者,谨慎的决策者,或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中,作者基于20多年来对神经科学、心理学和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把 敏感 重新定义为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并激励读者如何在社会动荡、技术枯竭的当下时期,更好地使用他们的 敏感力 ,将其视为助力,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