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自1980年版出版以来,每五年更新一版,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该第7版于2010年出版,是*版。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系统地将传统认知心理学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侧重于人脑的认知研究。并通过“启示”将研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作者以流畅的语言,深厚的学术功底,引领读者进入认知心理学领域。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共14章,第1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和思路以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第14章介绍了认知的个体差异。其余12章分别探讨了知觉、注意、心理表象、知识表征、记忆、问题解决、推理、判断和决策、语言等各个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中每两章为一个专题,共六个专题。同事,吸纳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的神经基础,内容详尽、深入,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增加,成本投入少、治疗效率高的短程疗法越来越受个人和心理服务机构的关注,而认知行为疗法本身具有的结构化、目标导向性、合作性等基本特点也使其特别适合短程治疗。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用且容易理解的框架,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对话分析以及清晰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系统掌握短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核心原则和技术。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点; ◎结合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各环节应达到的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适合应用的各项技术; ◎意象技术、行为干预、放松技术、催眠技术和团体治疗在短程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应用。 无论是希望更多了解短程治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还是亟需认知行为疗法基础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本书都是一本大有裨益的案头参考
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本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绝对理性一定可靠吗?如何在困境中做出正确判断? 数据是怎么 欺骗 我们的?人工智能如何为我们所用? 创新者为什么往往叛逆?怎样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读心术 是怎么练成的?如何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型? 个人与组织如何使用认知手段实现高效决策?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个人、组织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在这本书中,作者克莱因有力地驳斥了 人类是非理性决策者 的传统心理学观点。他强调,我们应该打破对理性与数据的崇拜,重视经验与直觉的力量。通过训练自身的认知能力,优化心理型,人类完全能够主动做出最优的选择。 全书以认知与决策为核心,从认知维度、思辨思维、专业知识、决策训练、洞察力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个人和组织普遍面临的决策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提供了包括自然主义决策、影子对手训练、事前检讨法在
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心智不只是基于符号或逻辑的抽象表征,也是根植于身体和具体经验的。近三十年来,具身认知已然在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掀起了研究热潮。然而,质疑也广泛存在。我们不仅需要指出心智和身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还需要解释这种联系如何发生,又是以何种形态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身体信号本身并不与认知系统直接相联系,而是先被转换为体验再进入认知系统的。具身效应并不是单纯的身体部分的模拟与重演,内感受作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知,在身体信号与主观感受的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立足于具身认知的哲学基础,介绍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团队开展的具身认知、多感官整合的研究,从内感受与身体表征、情绪加工、认知加工、社会认知、具身自我的关系等方面梳理了相
元认知的研究对象是认知过程,这就注定元认知的研究将更为艰难而有趣。早期的元认知更多地关注对自我认知的认识、监控与体验。而近几年来,更多的元认知研究开始涉及对他人认知过程的监控,也就是理解他人。《BR》 本书是笔者基于五年的元认知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主题是学习情境中的元认知。本书首先介绍了元认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理论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元认知研究的三个方面:元认知问卷的编制和修订;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年龄差异;元认知的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內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些看法对中国心理学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应用方面,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如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从而使心理学能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认知心理学与一些高、新技术的联系,也使人们向往着它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构想。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心理学家。 为系统地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成就,我们编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在写作时,我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域,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100年的伟大创举,精辟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内在逻辑和演化机制,全景再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和思想成果,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 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 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为什么 好 的 时代之问 ,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的学术力作。
本书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为我们揭开了妒忌这一复杂情感的神秘面纱。全书共九章,首先,采用社会认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妒忌情绪是如何从个体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以及这种比较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行为的,并进一步阐释了妒忌在社会交往中的多种影响;其次,探讨了妒忌情绪的神经基础,通过fMRI和EEG等技术揭示妒忌激活的特定脑区,以及这些脑区如何与情绪体验、社会比较和决策相关联; ,综述了妒忌在管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书中还提供了针对妒忌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和管理妒忌情绪,减少其负面影响,并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实现 积极的互动。 本书适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社会学学者、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学生阅读,不仅可为专业人士提供学术上的深刻见解,也能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代表了当代自闭症研究和干预的重大转折。作者普瑞桑博士是国际知名的自闭症专家。他认为所谓的自闭症行为不应简单地被看作必须消除的病理表现,而是自闭症人士面对嘈杂混乱的周围世界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他主张充分利用儿童的特长,提升他们的能力,并提供系统的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自闭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一味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而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做合格的铺路人和同行者。 本书不仅提供了大量激励人心的故事和实用的建议,还致力于为读者打开心灵的桎梏,展望人生美好的前景。书中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概念和结论,都有
本书详细介绍了认知行为治疗师的核心胜任力―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包括建立治疗联盟、维持治疗关系、评估、个案概念化和实施干预、监测临床结局以及维持治疗效果等,有助于读者在整个认知疗法框架中理解胜任力。另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临床案例。对于学习、掌握以及教授认知行为疗法核心胜任力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简明、便利且清晰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