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自1980年版出版以来,每五年更新一版,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该第7版于2010年出版,是*版。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系统地将传统认知心理学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侧重于人脑的认知研究。并通过“启示”将研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作者以流畅的语言,深厚的学术功底,引领读者进入认知心理学领域。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共14章,第1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和思路以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第14章介绍了认知的个体差异。其余12章分别探讨了知觉、注意、心理表象、知识表征、记忆、问题解决、推理、判断和决策、语言等各个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中每两章为一个专题,共六个专题。同事,吸纳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的神经基础,内容详尽、深入,
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本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把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皮亚杰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乔姆斯基对于语言的研究、信息加工理论的计算机隐喻、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的研究等都是人们对认知过程浓厚兴趣的体现。可以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心理现象,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的 门重要分支。 但是,人的大脑结构无比复杂,人的心智也是*难探究的。认知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人类如何知晓事实、记忆观点和思考问题,所以,学习认知心理学也就有了极大的挑战性。而本书出现在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 众多图书之中,就是想告诉读者,无论你从事的是心理学的基础研究,还是在做心理健康咨询,都必须接受挑战 了解
《认知心理学(重排本)》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学生使用,并可供有关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和广大中学教师参考。
卡姆原来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在工作中也被誉为"商场杀手",一切都很顺利。某个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他出现了一些孩童般的举动,他会躲进儿子的游戏室的小橱柜里;漆黑的夜晚恶梦连连,爬进钢琴底下,写下"安全不安全"的字句;画一些像儿童画出来的、但却表现他小时侯的经历的线条画,甚至接个电话也会冒出几个声音,更别提单独开车了,这些都是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几个分身们"现身"出演的一部人格分裂的戏剧。 整部小说的结尾虽有些类似"大团圆"的结局:卡姆终于敢于承认自己患有"多重人格障碍"(俗称"人格分裂"),本人也获得了心理学博士的学位,与妻儿也能和谐相处。但其间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内心挣扎,患有病症的原因等等不只是用诡异、绝望这么几个字眼可以形容的。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由三部分共十二章组成。部分(第1、2章)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概念、方法学原理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第3~7章)是《认知神经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分别讨论了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语言思维和社会情感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知识;第三部分(第8~12章)分别讨论了成瘾行为、测谎、精神疾病和脑与心理发展障碍等问题的当代研究进展,它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使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和疾病等重要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的特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广泛性。系统性是指其对基本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前沿性在于它吸收了认知神经科学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了较多2008-2009年的文献资料;广泛性指它蕴涵的多方面的内容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生物基础的一门科学,它试图从生物学和演化学的角度对感知觉、认知和行为进行解释。 《生物心理学(第10版)》取材广泛,综合了比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药物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研 究成果,详细探讨了大脑与神经系统的解剖、感知觉加工、运动控制、动机情绪、精神障碍、学习与记忆、语言和认知等方面的理论及观点,着重解释了行为及心理现象背后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全书内容有趣、文字浅显易懂;书中的插图色彩鲜艳,大小适中,标识清晰。《生物心理学(第10版)》适合心理学、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广大师生和研究者使用。
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心智不只是基于符号或逻辑的抽象表征,也是根植于身体和具体经验的。近三十年来,具身认知已然在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掀起了研究热潮。然而,质疑也广泛存在。我们不仅需要指出心智和身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还需要解释这种联系如何发生,又是以何种形态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身体信号本身并不与认知系统直接相联系,而是先被转换为体验再进入认知系统的。具身效应并不是单纯的身体部分的模拟与重演,内感受作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知,在身体信号与主观感受的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立足于具身认知的哲学基础,介绍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团队开展的具身认知、多感官整合的研究,从内感受与身体表征、情绪加工、认知加工、社会认知、具身自我的关系等方面梳理了相
元认知的研究对象是认知过程,这就注定元认知的研究将更为艰难而有趣。早期的元认知更多地关注对自我认知的认识、监控与体验。而近几年来,更多的元认知研究开始涉及对他人认知过程的监控,也就是理解他人。《BR》 本书是笔者基于五年的元认知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主题是学习情境中的元认知。本书首先介绍了元认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理论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元认知研究的三个方面:元认知问卷的编制和修订;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年龄差异;元认知的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书作者在收集了大量国内外认知发展研究的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清晰的逻辑线索、透彻的论证分析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认知发展领域崭新的研究面貌。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认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理论;从感知觉、记忆、言语、概念、表征、问题解决、推理、社会认知、元认知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灵活、富有创造力地思考对于个体和团体的成功和发展至关重要。对创造性(又称创造力)思维的影响机制的把握则是提升创造性的关键前提和有效途径,而情感是促使个体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性行为和产品的重要动力因素。本书的宗旨是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系统地介绍近年来 情绪/情感和情感障碍易感性影响创造力 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和重要成果,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同时反映和集成笔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具体的方法学、关键技术和核心结论等,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神经教育学和脑健康等方面的革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科学依据。
《思维改变生活》是一本实用而可靠的指导书,可以帮助你征服那些挫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它演示了如何批驳头脑中烦人的喋喋不休,并教会你更理性地处理愤怒、抑郁、焦虑和挫折感等情绪。它还包括了大量的合理建议,让你的沟通更有效,并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正是每个人都想要的。 《思维改变生活》一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那就是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已成为心理治疗师们公认的工具。CBT的目标,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思维模式来帮助我们对情绪困扰作出更好的反应。Sarah Edelman用一种明了而热心的方式解释了CBT的原则,有助于你在处理事情时更积极,更能控制事态。
认知科学以人类心智为对象,以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为目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创立,采用的是交叉学科框架。2015年以来,本书作者提出心智进化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使认知科学从交叉学科转变为单一学科。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的终成果。全书以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为指导,从脑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部分共18章,展开对人类心智和认知的研究。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约30轮次的课程实践的总结,资料翔实,成果丰硕,一些研究成果属于首次披露。本书是“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系列丛书”第二批书目中的一本,按照18周的教学内容安排,易于组织教学,适合认知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
宋明理学曾经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困人的日常生活,可是当代社会人们对它越来越陌生。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在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本书选取认知视角来考察这一现象。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德性之知”其实就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这一体悟。一旦实现了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人们就不是以冷漠的情感。客观的精神来认知外界事物,而是以一颗大公无私的“本心”来感受他人。感受外物,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来认知外界事物。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们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推理、决策和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范式探讨人的认知机能方面的问题,如哪些信息加工方法与程序能取得更大效率;联结主义涉及构成人的认知基础的“硬件”,即运用心理模型描述整个认知加工过程是如何在人脑中执行的,它们都试图解释人的认知系统或机能如何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运作并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心理学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过渡的桥梁,把认知心理学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在学术性的或实验室研究中证实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解决和说明现实问题相结合,努力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有效结果。应用认知心理学着重研究认知资源的有效性而不是追求某
Eysenck和Keane撰著的《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学生和教师*的教材之一。该书第五版是一个全面修订版,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该书主要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材料,如通过脑成像研究来介绍大脑的工作原理;当代学者对意识的研究;实验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特别是有关认知建模的内容;认知神经心理学,特别是脑损伤后的认知模式;对各个主题的全新介绍和总结。 作者把传统的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整合在一起,对知觉、注意、记忆,概念,语言,问题解决、判断和推理给出了充分,一致和全面的介绍。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心理学本科生应该了解的内容,而且也是那些计算机科学、教育、语言学、生理学和医学本科生的主要参考书。
中国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內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些看法对中国心理学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应用方面,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如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从而使心理学能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认知心理学与一些高、新技术的联系,也使人们向往着它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构想。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心理学家。 为系统地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成就,我们编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在写作时,我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题、Newell和Simon开发了《通用问题解决者程序》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本书作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介绍痴呆及认知障碍疾病神经心理测评量表的专著,除详细介绍了近70种常见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外,还首次系统梳理和阐述了国内外神经心理测评量表的发展演变历史;相关量表的定义、分类、选择和判读;神经心理测评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和相关统计学处理;并结合转化医学需要,重点介绍了10余种与神经心理测试相平行的常用动物行为学实验。全书既具有临床实用性,也彰显出科研参考价值,可供神经、精神、心理、老年等临床专科医师和从事脑科学转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