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仅五星
  • 100~元以上
  • 7折以上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1-30元3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以上3折-5折0折以上7折以上
筛选:
    • 周礼正义(全7册)(十三经清人注疏)
    •   ( 1320 条评论 )
    • 孙诒让 著,王文锦陈玉霞 注释 /2013-01-01/ 中华书局
    • 《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套装共7册)》讲述清代学者们经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十分显着的地位。他们有关经学的着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过以往的朝代。引人注目的是,十三经中除礼记外,清人给其他十几部经书分别做了新的疏解,学术水平超出了唐宋旧疏。其中孙论让撰写的周礼正义,被公认为是做得好的一种。

    • ¥275.8 ¥348 折扣:7.9折
    • 【全套四册】印光法师文钞全集4本 释印光著儒释道经典国学入门书籍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 佛教经典著作 团结出版社
    •   ( 106 条评论 )
    • 释印光 /2022-09-01/ 团结出版社
    • 《印光法师文钞》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论、记、疏跋、法语以及杂著等文字的汇编。自1912年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潜修,高鹤年居士将其四篇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后,龙天推出,应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国大居士,后又有德森法师、罗鸿涛等,欲报印光法师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广、续编、三编,计文钞十卷,共一百余万字,是近代以来流通量*、流通面*广的佛教著作之一。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不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本书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四卷以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

    • ¥148 ¥168 折扣:8.8折
    • 读书杂志(全五册)
    •   ( 1821 条评论 )
    • 王念孙 著 /2015-07-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念孙校读《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内篇》、汉隶拓片、《楚辞》、《后汉书》等,以校勘、训诂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相关古籍(如《史记》、《汉书》部分对勘、《淮南内篇》藉助《文子》)、类书等,订正原书中的文字讹误,考辨音义,疏通文意,撰成《读书杂志》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是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参考书。王氏对古籍致误的原因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就《淮南内篇》校勘所得,总结为二十多类,为整理、研究古籍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参考。

    • ¥276.8 ¥338 折扣:8.2折
    • 皮锡瑞全集(全十二册)
    •   ( 278 条评论 )
    • 吴仰湘 编 /2015-09-01/ 中华书局
    •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式举人,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皮氏又力主“通经致用”,通达古今之变以救济时艰,见证、参与晚清湖南新政的历史进程。他既是清代今文经学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晚清变法和湖南改革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皮锡瑞的著述,计有已刊诗文五种十六卷、经学论著二十四种一百零二卷、蒙学教材一种二卷、未刊手稿及后人所辑皮氏遗稿九种,另有若干诗词、书札、

    • ¥1521 ¥1800 折扣:8.5折
    • 诗经(全5册)(线装本)
    •   ( 741 条评论 )
    • 【汉】郑玄 笺 /2015-09-01/ 中华书局
    • 《诗经》又称《诗》,是我国现存部诗歌总集,所録多为先秦民歌,相传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订,成为今天所见的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根据音乐风格和采诗地域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分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墉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雅”分《小雅》和《大雅》,“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根据所载内容不同,它们又可分为婚恋诗、战争诗、徭役诗、农事诗、宴飨诗、祭祀诗、怨刺诗等。 《论语·季氏篇》称“不学《诗》,无以言”,《阳货篇》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可见,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很受重视。到了汉代,它被列为官

    • ¥469.4 ¥650 折扣:7.2折
    • 广雅疏证(全四册)
    •   ( 936 条评论 )
    • [清]王念孙张靖伟 樊波成 马涛 等 校点 /2016-12-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此为《高邮王氏四种》之一,题王念孙撰。 《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 补正《广雅》文字 、 辨证张揖误采 、 纠正先儒误说 、 揭示《广雅》体例 、 疏证《广雅》的训释 、 兼涉同源探求 、 校正曹宪音释 。《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二是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尽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 ¥250.6 ¥358 折扣:7折
    • 四书章句(宣纸线装 1函2册 宣纸8开)
    •   ( 20 条评论 )
    • 朱熹 编著 /2007-10-01/ 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 四书 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四书章句(1函)(套装共2册)》像绣精品套装,以竖排印刷方式,为你呈现原版内容。

    • ¥221.2 ¥280 折扣:7.9折
    • 礼记(线装本·全5册)
    •   ( 280 条评论 )
    • 【汉】郑玄 注 /2015-09-01/ 中华书局
    • 《仪礼》、《周礼》、《礼记》并称“三礼”,是记载我国早期礼法、礼义的经典著作,其中,《仪礼》主要记述具体礼法仪式,《周礼》主要记述职官职务,而《礼记》则侧重阐明礼的意义和作用。在“三礼”中,《礼记》由于文风清丽,内容丰富,包含较多具有人生启迪意义的格言警句,因此流通广,受历代学者青睐。早在西汉时期,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便以习礼闻名于世,所传礼学,分别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唐代时已亡失大半,现仅存三十九篇。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一二七—二〇〇年)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 此线

    • ¥491.1 ¥680 折扣:7.2折
    • 礼书通故(全六册)十三经清人注疏
    •   ( 128 条评论 )
    • (清)黄以周 撰,王文锦 点校 /2007-04-01/ 中华书局
    • 礼书通故是清人诠释古礼、古制的一部名著。 作者黄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生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其父黄式三,是嘉庆、道光时期博贯群经、著述等身的有名学者。以周幼承庭训,笃守家学,专力治经,深究三礼。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六年由大挑得教职,历署遂昌、海宁、于潜县训导,选补分水训导,后以荐举得中书衔,特旨升用处州府学教授。晚年主讲南菁书院,弟子甚众。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研究、教学和著述。著作除礼书通故百卷外,尚有儆季杂着二十一卷。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去世,年七十二岁。关于黄氏生平,可参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所载处州府学教授黄先生墓志铭,章炳麟太炎文绿初编所载黄先生传。 礼书通故体大思精,是黄氏瘁尽心力的巨著。黄氏在叙目中说:「是书草创于庚申,告蒇于戊寅

    • ¥205.4 ¥260 折扣:7.9折
    • 增广贤文·礼记(经折装)
    •   ( 9 条评论 )
    • [西汉] 戴德,[西汉] 戴圣 编 /2012-12-01/ 线装书局
    • 《增广贤文 礼记(雕版宋体)》采用铸金工艺,把具有浮雕触感的铸金字与历代名家精妙书法珠联璧合,并以经折装这种中国古籍传统装帧形式完美呈现,美不胜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鉴赏及收藏、馈赠精品。

    • ¥383.2 ¥468 折扣:8.2折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 342 条评论 )
    • [汉]何休 注, [唐]徐彥 疏,刁小龍 整理 /2014-11-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 ¥137.5 ¥168 折扣:8.2折
    • 经义述闻 (高邮王氏四种之三)
    •   ( 42 条评论 )
    • 王引之 著 /2000-09-01/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是书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乃其未完本;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重刻于京师。即今通行之足本。学海堂本仅二十八卷,系据道光本略去《久岁考》及《通说》而成。今选用道光七年本影印,附以条目索引,以便检阅。 引之自序人云:“下既久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今以嘉庆本典足入相较,则足本所录念孙之说大体在马,而引之之说则所缺尚多.是引之先录庭训,人以已说陆续增益之,则其名书曰“述闻言以己见附之,非语虚矣。今察全书,父子之说约各居斗,然则难题为引之撰,直视为父子合壁璧著亦可。 是书内容,亦即引之自序所云“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约而言之,校正古书古训、通其假借二端耳。然其间人有略异者:《尔雅述

    • ¥221.2 ¥280 折扣:7.9折
    • 杜甫诗注(上下)——传世藏书
    •   ( 160 条评论 )
    • (清)仇兆鳌 注,于鲁平 补注 /2004-01-01/ 三秦出版社
    •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河南巩县人。青年时期,曾先后漫游江南和齐赵地区,目睹了山河的壮丽。从天宝5年(746年)始,在长安居住10年,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深有体会。从至德元载(756年)以后十二、三年时期内,杜甫四处流亡。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与百姓一样,家境凄寒,则漂泊西南,大历5年冬,死于湘江舟上。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把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融为一体,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在他的诗集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一生经历,以诗的艺术形式去描述历史,记载社会重大事件。大量的政治诗,或陈政见,或关心百姓疾苦,或寓言讽兴。一些歌咏自然之诗,也是情景交融,把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事紧密结合。

    • ¥100.2 ¥105 折扣:9.5折
    •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全2册·黄侃文集)
    •   ( 47 条评论 )
    • 黄侃 批校 /2016-03-01/ 中华书局
    • 白文十三经断句本,系黄侃手稿。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本书与《说文解字》、《郭注尔雅义疏》、《广韵》三书为黄侃手批四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对于十三经文字的校订、断句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458.2 ¥580 折扣:7.9折
    • 周礼正义(全十四册)--十三经清人注疏
    •   ( 223 条评论 )
    • (清)孙诒让王文锦陈玉霞 点校 /1987-12-01/ 中华书局
    •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久深的著作。据学者考证,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着手此书,编作长编,数易其稿,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后写定,历时共二十七年。孙氏致力此书,与他的政教思想有关,这只要看书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写的《周礼政要》,就可明白,评论者认为《正义》仅为考据学,并不合于孙氏本意。不过从今天看来,《正义》的成就确在于《周礼》的整理考订。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 《周礼正义》一书,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价

    • ¥201 ¥268 折扣:7.5折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修订本)子部(全五册)
    •   ( 3 条评论 )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写组 编写 /2011-10-01/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 一條是漠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 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Ikm巳》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物質互換,還有精神的溝通。絲綢之路概念的緣起,是對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研究,對精神文化的關注稍顯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方其他各國的交流。儘管到了今天,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開拓,形成沙漠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三個部分,可是仍然無法包容中国與東亞、東南亞諸國交流的内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商貿交

    • ¥1185 ¥1500 折扣:7.9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