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周易》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二十世纪将是中国全面振兴的世纪,也将是中国完成全方位现代化的世纪。此时,唯有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方不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而今善文兄之先帅祖马振彪先生所着《周易学说》,则广引先秦至民国期间之易说逾二百家,于康熙以降两百余年之易学采择尤多。马振彪先生生当近世,卒于六十年代,于其晩年仍对《周易学论》修补不息。《周易学说》可说上承传统治易之通风,下启治易现代化之契机,也为海峡两岸易学交流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早的一部占筮书,它以卦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商旅之行、战争、婚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本书是一本关于其研究的参考读物。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内容介绍:《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之一。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炼丹文献,它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炼不出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但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此书就被吴鲁强和坦尼·L.戴维斯翻译成英文,在海内外传播。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的作者是魏伯阳。
暂无内容简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皆可窜人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汉儒林传:孔子六传至苗川田何,易道大兴。吾不知田何之说何如也!降而焦二乐,世应、飞伏、动爻、互体、五行、纳甲之变,无不具者。 吾读李鼎祚易解,一时诸儒之说芜秽康庄,使观象玩占之理,尽人于淫瞽方技之流,可不悲夫!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槟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而寒潭清矣。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