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和佛学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会通儒家与佛家,以禅解易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交叉学科。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明代僧人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成者,《周易禅解》为其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以《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对智旭禅解的文字进行先疏后论,并附《智旭对天台佛学与周易之会通》、 《禅宗象数派刍议》、《智旭的周易禅解有悖于周易之本意》三篇论文,对智旭的禅易会通思想予以进一步阐发和研究。 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按《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每一卦相当于一章。每一卦的内容结构按自然顺序分三部分:首先是经卦正文,其次是“智旭禅解”,再次是《疏论》文字上先“疏”,后“论”。同时,本书对智旭的禅易会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提出了两个极富创建性的论点:一是对莱布尼茨受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图启发而创立二进制这一说法予以了否认;二是来华的传教士将部分中国科技文化带回欧洲,从而对欧洲的近代科学产生了影响。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易与佛教》共十四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观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分别论述《易》与中国佛教主要流派禅宗、密宗、净宗核心思想的关系。 《易与老庄》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老子,包括五篇论文,分别介绍易学、道教和老子其人其书的关系,并介绍历代((老子》注释中的哲理和养生思想。后半部分《易》与庄子,包括两篇书稿、两篇论文。书稿《庄子析文》逐篇论述《庄子》三十三篇的要义;《庄子人名释义》论述《庄子》书中人名所对应的史实和易象。论文《论 的内七篇》说明内七篇和三才之道的相应关系;《论庄子的思想结构》说明庄子的整体思想。
《周易》,是历代学人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根。今天,我们要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世人的道德品质,研读《周易》应当是大裨益的举措之一。 宋儒程颐说过:“《易》道广大,推远则无穷,近言则安静而正。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又说:“《易》之道,其至矣乎!圣人以《易》之道崇大其德业也!”(《河南程氏经说》这既是前哲对《易》道的极力赞美,又体现着读《易》的崇高宗旨。 本书以清代武英殿刊刻的四卷本《周易本义》为底本,经传卷次一依其序。对原文偶有校改处,均注明依据。至于书中的“题解”、“注释”、“译文”、“综合”各部分内容,恐难免有疏舛之处,惟盼同道学者有以正之。倘若初涉易学的读者能从中或多或少悟得《周易》思想之内涵所在,则是笔者的莫大荣幸。
任何一种事物都受环境条件制约,不首先弄清楚《周易》是在什么时候写成的,要读懂它就有困难。传统说法是,伏牺画八卦,周文王把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出卦辞和爻辞,是《周易》在西周初年成书。关于伏牺画卦,近人多不相信。“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只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考之于《尚书·周书》,并没有片言只字记载。相反,《大诰》却说“宁王惟卜用”。因此要说由文王写出一部在书的组成形式和语言资料方面都对古代筮书有所沿袭的《周易》就成为不可能,何况《周易》有不少爻辞都绝不能出于文王之手,更是《周易》不作于文王的证明。明夷六王“箕子之明夷 ”,是武王戴文王木主以观兵于孟津以后的事,文王不能事先知道。夹卦九四“牵羊悔亡”,是微子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的事,文王也不能事先知道。履卦六五“武人为于大君”,
《周易》注疏,数以千计,文字内容,鲜有确诂;文化价值,迄无定评。本不积细流无以致江海之旨,愿将此书公诸同好,期献千虑之一得。 于《周易》体例之改变,作了大胆尝试。坚持经、传区分原则,将《彖》、《象》、《文言》独立,破千余年来经、传间杂陈例,俾于经、传文化内涵之剖析以提供方便。然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彖》与《小、象》同经文联系较紧,独立之后,仍殿经文,以便参照。 经、传内容之评注,既重义理剖判,亦重象数分析。克服“以象解经”的局限,力避牵附。欲视《周易》为古百科知识小集,竭力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宗教、民俗、科技诸方面,发掘其文化内涵;于其哲学思想闪光,尤加注意。
本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向导,从《易经》的卦辞、爻辞以及《易传》中选出近三百条警言妙语,分门别类,逐条解说,间加说明,指出精义。选文尽量包括《周易》中的全部思想精华和语言精华,解说注意吸收古今研究者的成果,其中当然也有编选者个人的看法。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水平,解说在力求准确的前提一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希望读者通过这个通俗介绍,轻松愉快地进入《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尽情领略这部奇书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辨,欣赏它珠玉锦绣般的文辞,并初步掌握打开进入这座神秘殿堂的钥匙,以便今后能够独自去探讨它无穷的奥秘。
《湖湘文库:凝园读易管见》围绕着《周易》卦爻辞,包括彖辞、象辞来阐释《周易》每卦每爻的精义要旨。每爻每卦的义理都能够自圆其说,都能够自成体系。难能可贵的是,《管见》中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罗典长期读易学易的心得体会,都是他自家苦苦揣摩、体贴、玩味出来的,甚至有许多是他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后豁然开朗的结果,具有浓郁的罗记风味。
本书作者尚秉和,字节之,河北省行唐县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逝于1950年。为前清光绪进士。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尤精于易学。其代表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及《周易尚氏学》。上述三部著作,奠定了尚氏在中国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 尚氏之学的根基在《焦氏易林》。而《焦氏易林》全面保留了《易经》、《左传》、《说卦传》等先秦易学精髓,即象数之真谛。至东汉始,易学开始走下坡路,易道渐次失传。而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辈,所传之《易》,并非易道之真谛,而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易象符号嘎然沉寂,代之而起的是荀、虞之流卦变、爻变之《易》。于是,才有青年才俊王弼横扫象数、清谈空理之风。真可谓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呜乎!易学从此江河日下,冥冥长夜二千年矣! 尚氏在
吕绍纲先生是当代易学名家,其易学研究坚持孔子开创、王弼弘扬的义理传统。《周易阐微》是和其师金景芳先生合作完成《周易全解》之后,觉得意犹未尽,而另行撰写的,是20世纪义理学派的代表作。此书对易学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周易》的性质、作者、筮法及其中蕴涵的哲学、《易传》思想归属、历代象数的评议等,根据传世文献,并结合20世纪新出土简帛文献作出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周易》在孔子赞《易》后已由卜筮之书变成为哲学之书,其核心是人生论。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根本,被称为儒家六经之首,是对后世影响深、广、长的古经。 《易经》初是一部占筮之书,它“决嫌疑,定犹豫”。“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易”也是“变易”的意思。据说周文王被囚羑里,演练伏羲八卦成六十四卦,周公做爻辞,孔子做十翼。 孔子评价《易经》:“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先得之报。”《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曾激励着无数的志士仁人。 《易经》是哲学家观察世界的智慧之源;《易经》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石;《易经》是道家毕生修炼的功课;《易经》是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其“否极泰来”包含着事物变化的奥秘;乃至于现代计算机就是建立在周易使用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 本书次序,
这套丛书的体例是原文加注音,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以改变拼音字体的形式标出。同于保护儿童视力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大字排版的版式,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进行背诵。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质量,我们请专业学者在这些经典通行本的基础上进行注音和校勘,并请权威专家进行审定,以保证本套图的质量。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也是经典诵读工程推出的初衷。总起来就是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其中,悟、用、新这四个过程中是有解释的。但是解释好在精、熟的基础上进行。至于在心无旁骛、一心熟读的过程中开悟、证悟,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一般所谓解释都用不着了。
王弼《周易注》是义理派易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学者研究易学的常备书。王弼注多引老子思想释义,重视对义理的阐释,文字简约精当。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所作校释,考证文字的准确性,对字义、字音多有阐发。《周易略例》阐述解易方法,对易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有指导意义。《周易注校释》末附有韩康伯对《系辞传》以下各传的注解。此次推出的整理本,简体横排,版式美观大方,非常方便研读者使用。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出版說明 王孝魚(一九零零一九八一》,名永祥,字孝魚,後以字行。山西榆次人。先後就讀於清華學堂、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到瀋陽,在東北大學歷史系和哲翠系任教.一九一八」事變俊遷居北京。 一九五八年起,長期為中華書局哲學组特約编輯,點校整理古籍,其中有《莊子集釋》、《一程集》、《葉適集》(部分》、《王廷相集》等,以及工夫之(船山》的多部著作,包括《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等。「文革」期間被遣返回原籍,閉門著述,對王船山著作進行譯解和疏證,有《周易外傳選要譯解》、《老子衍疏證》、《詩廣傳選要譯解》、《莊子内篇新解》、《莊子通疏證》等。 本書初刊於一九三:年(癸酉》。據家屬提供的作者回憶材料,「九一八」事變前,作者與金毓黻在瀋陽合組東北學社,主编《東北
本书为焦循著作集之一种,是对焦循易学文献的汇集,收录《易章句》《易通释》等五种,对了解周易具有重要文献参考价值。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皆可窜人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汉儒林传:孔子六传至苗川田何,易道大兴。吾不知田何之说何如也!降而焦二乐,世应、飞伏、动爻、互体、五行、纳甲之变,无不具者。 吾读李鼎祚易解,一时诸儒之说芜秽康庄,使观象玩占之理,尽人于淫瞽方技之流,可不悲夫!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槟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而寒潭清矣。
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清代大儒。他自建雕菰楼,足不履城市十余年,潜心治学。于经学、易学、史学、算学、训诂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众多著述。是清代中期的重要学者。学方面,焦氏之易,将数学运算的逻辑引申到《易》,从而建立起“旁通”、“相错”、“时行”等特有的演绎推理系统。他的易学研究发千古未发之蕴,在易学史上有着重要价值,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当前易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居渊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焦循研究,本次将焦循的易学著作集中整理,不仅对焦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易学研究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本书搁置前人旧说,直接从三《易》古经中探寻三《易》的构成原理,终于发现三《易》是按照八卦四时休王之理来推断吉凶。八卦之说是以植物在一年四季八节之中的八种生命状态为参照来揭示运动与时空之间的联系。卦象由八卦本义衍生。八卦随八节之序以王、相、胎、没、死、囚、废、休八种运势循环反复,得时则王,失时则休。八卦相重,生成六十四卦。在六十四重卦中,上卦代表着时节,上卦得其时,处于盛旺状态。上卦所处的时态决定着下卦的运动态势,视下卦的运动态势来推断吉凶。大体而言,运逢王、相则吉,运逢胎、没、死、囚、废、休则凶。三《易》是先以八卦休王之理推断吉凶,然后再煞费苦心托意于卦象而言之。按照八卦休王之理来研究三《易》,方知《易》学易学,《易》学领域聚讼千载的疑难问题也一一得以解决。全书分为周易、
本书根据20世纪《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生前遗留的书稿校理而成,包括《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易说评议》等五种,为作者毕生*代表性的《易》学著述。其中《周易古筮考》十卷,详考历代《易》筮旧例:《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书末附编两种,一为作者同事吴承仕先生《检斋读易提要》一卷,一为作者弟子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评议》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