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礼书通故》是清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黄以周自1860年至1878年历时19年才结撰定稿的一部诠释古礼古制的学术名著,全书分为五十目,共102卷。各卷均由若干条组成,每条讨论一个问题,按顺序选录几家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加上按语、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的论断。其著述体裁短小精悍,论辨性强。本书探讨的范围广、时间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至当代学者,无不广泛涉及。从门目方面看,本书对《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基本内容可谓囊括无遗。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对两千年来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出色总结。本书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和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学术上享有盛誉,是研究古礼古制的重要基本文献。 王文锦先生以当代礼学专家的深厚学养承担此书校点重任,他以重
《乐书》200卷,宋陈旸撰。此次整理由张国强先生点校。其中前95卷为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 卷1至卷95采摘《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 》《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文献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加以训义;卷96至卷188以雅、胡、俗分类论述律吕、乐器、歌、舞、杂乐;卷189至卷200为吉、凶、宾、军、嘉等五礼仪注。此次点校整理,以元明递修本为底本,以四库本、光绪本,补底本之阙漏,校底本之讹误。
《仪礼》、《周礼》、《礼记》并称“三礼”,是记载我国早期礼法、礼义的经典著作,其中,《仪礼》主要记述具体礼法仪式,《周礼》主要记述职官职务,而《礼记》则侧重阐明礼的意义和作用。在“三礼”中,《礼记》由于文风清丽,内容丰富,包含较多具有人生启迪意义的格言警句,因此流通广,受历代学者青睐。早在西汉时期,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便以习礼闻名于世,所传礼学,分别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唐代时已亡失大半,现仅存三十九篇。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一二七—二〇〇年)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 此线
黄以周(1828-1899)乃晚清经学大师, 自幼承训家学, 与其兄儆孟、儆仲共读,互相砥砺切磋。任南菁书院讲席十五年,江南不少学者、名人均出其门下。尤长于"三礼", 博大精深,博采汉唐至清有关"三礼"之经注、杂记,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详加考核,作出说解,体大精思,为晚清《礼》经研究之冠冕。 此书收录黄以周全部著作,包括《礼书通故》100卷,《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黄以周全集》中既包括《礼书通故》、《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这样的礼学和史学巨作,也有《黄帝内经集注》及《军礼司马法》这样的医学和经济学杂著,展现了黄氏在诸多领域的造诣与贡献,有利于世人认识、了解和研究黄以周。此次《黄以周全集》系国内首次整理出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汉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仪礼》、《札记》(包括《大戴礼记》)的专著2683部,民国以前的专著撰有提要,提要内容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简介、内容、价值、版本、存佚状况及藏书单位,对相关的版本源流等问题做了考证。下编收录1900至1999年国内外研究《三礼》的论文2123篇,每篇论文著录篇名、作者、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号和页码。该书的编著,就《三礼》而言,可使经学、礼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等研究者省去检索群书的很多麻烦,览此—书,即可得知相关信息,对学术界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久深的著作。据学者考证,他自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着手此书,编作长编,数易其稿,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后写定,历时共二十七年。[1]孙氏致力此书,与他的政教思想有关,这只要看书的自序,以及他另外撰写的《周礼政要》,就可明白,评论者认为《正义》仅为考据学,并不合于孙氏本意。不过从今天看来,《正义》的成就确在于《周礼》的整理考订。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 《周礼正义》一书,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
礼书通故是清人诠释古礼、古制的一部名著。 作者黄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生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其父黄式三,是嘉庆、道光时期博贯群经、著述等身的有名学者。以周幼承庭训,笃守家学,专力治经,深究三礼。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六年由大挑得教职,历署遂昌、海宁、于潜县训导,选补分水训导,后以荐举得中书衔,特旨升用处州府学教授。晚年主讲南菁书院,弟子甚众。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研究、教学和著述。著作除礼书通故百卷外,尚有儆季杂着二十一卷。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去世,年七十二岁。关于黄氏生平,可参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所载处州府学教授黄先生墓志铭,章炳麟太炎文绿初编所载黄先生传。 礼书通故体大思精,是黄氏瘁尽心力的巨著。黄氏在叙目中说:「是书草创于庚申,告蒇于戊寅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藏,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舆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虽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本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由吕友仁先生拟影印宋绍熙刻本《礼记正义》校以品本,并将唐陆明《经典释文》中《礼记音义》,分别插入经、注各条之下,以方便读者。
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会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社集团对于《回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才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会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在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虽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十三经的成书年代,至今争论不休。然而易经、尚书形成于西周;诗经始于西周而成于春秋;仪礼、周礼、礼记基本编定于东周,汉代有所变更;左传、论语、孟子、尔雅成书于战国;孝经古本完成于战国,而改定于汉初;公羊传、榖梁传写定于汉代,基本内容源出于孔子弟子之说,还是大体可信的。 本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
崇賢館始置唐代太宗朝,設有學士、校畫郎各二人,掌管經籍圖書並教授諸生。 一九九九年,同道者矢志復興崇賢館。立館理念:積累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人及世界提供园學體驗和禪修之所。該館在季羡林、啟功、馮其庸三位國學大師及著名文史學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遵下,遴選先賢原典並注,陸續以宣紙精品圖書面世。 崇賢館藏書涵蓋經、史、子、集,既有書真迹,亦有碑刻拓片。其内容囊經天緯地之道,攬修身齊家之學,是為現代人重建私德體系提供的一套權威、完備的「中華傳世珍本藏書一。 崇賢館成品選取安徽涇縣享有「纸中黄金」美譽的手工宣紙製作,宋代手工綫訂裝幀,綾面絹簽,堪稱一中國好的宣紙書」。其编號藏品,歷久增值,崇賢飪十年精品,已成為藏家和拍賣行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