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共13册)其中的一本。“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旨在更好地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经典中选编了很为重要、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重要经典,涵盖传统经学、哲学、历史与文学,组成“新十三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开设经典诵读等级考试。本册《春秋左传选》,是从《左传》中精选出的27篇。《左传》在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很长的。本册精选出的篇幅大都是朗朗上口、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是广大中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范本
《吕氏春秋全译(上下)(修订版)》包括《吕氏春秋(上)》和《吕氏春秋(下)》,《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春秋战国时,诸子为宣传和实现其政治主张,不少人潜心于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他们总结历史上王朝的兴衰得失,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但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殊原因,尤其是严格的师承关系,各家墨守家法,互相攻讦,水火不容。在秦势强大、行将统一中国的大环境中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已渐告结束,各派学者汇集一堂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他们中的一些人能聚在吕不韦身边,各抒己见,集成一书,是以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应时而生。当中既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