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 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 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 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 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 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六书故》三十三卷,前附《六书通释》一卷,宋戴侗撰。 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二00年)。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登进士第,由国子监簿守台州。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年),以秘书郎召,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起。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享年八十五岁。著有《易书四书家说》《六书故》。今传《六书故》。 戴侗致力文字训诂之学,渊源有自。其父戴蒙,字养伯,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0年)进士及第,调任丽水尉。不久,弃官从学朱熹于武夷。养伯善于辨难,深明“六书”之学,曾“因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塾,而不果成”。其兄戴仔,字守镛,尝举郡孝廉。年近四十,即弃去场屋,肆力治学,安贫委顺,于《诗》《书》《易》《周礼》《四书》等皆有传述。戴侗承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书是家喻户晓、历代传承的优秀教育著作。其词句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丰富的知识与行为准则,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深远的教育意义。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王澧华评点曾国藩批牍》选取了“团练”、“治军”、“战守”、“招募与招降”、“哗饷与镇抚”、“救灾与善后”、“行政”、“审案”与“洋务”9个专题,从曾国藩现存的1137篇批示中,选录163篇。每一类先有短文介绍,每一篇先作叙述,理清背景和事实,然后着重点评曾国藩批示的用意、特点与风格。所选批示的对象,有省级文职高官布政使以至道台、太守与县令、县丞,有省级武职高官提督以至总兵、副将与参将、游击,也有平民百姓、讼棍地痞;有不服在籍侍郎指派的家乡父母官,有看当朝元老脸色行事的官场老油条,也有劳苦功高的多年老部下;有的是军纪督察,有的是官风纠察,有的是官德教导,有的是军务指示,更有税务征收、漕粮催缴以及洋务交涉、教案处置与海防筹划。这里有故事,有人物,有经验体会,也有失误与不足,还有形形
《高郵王氏遗书》,上虞羅振玉辑印。公元1922年,羅振玉從江姓手中購得高郵王氏父子未刊丛稿一箱,其中的写定稿,经整理篇次,于1-25年排印出版,即《高邮王氏父遗书》。 《遗书》按内容和文同体分类,大致可从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高邮王氏的家状志传。即《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六卷;第二部分是王念孙的学术著作三种,即《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八篇,《毛诗群经朾辞古韵谱》二卷;第三部分是高邮王氏祖孙三代(安国、念孙、引之)的遣文,即《王文肃公遗文》一卷,《王石臞先生遗文》四卷并《丁亥计钞》一卷,《王文简公文集》四卷并附録一卷。全书总计二十八卷(篇)。
《古代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五卷,宋杜从古撰,是继《汗简》、《古文四声韵》之后又一部古文字典,辑录了当时所见的传钞古文和出土器铭。该书在搜集古文方面比前二者有新的增益,涉猎甚广,如青铜器铭文、周秦碑刻文字等,可与前二书互参。 从今天来看,该书的价值主要有雨点: 一是补出了《集韵》里许多重文的古文写法。二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采用了《汗筒》、《古文四声韵》二书的古文字头,占到三分之一强,扩大了古文形体的范围,同时也是对《汗简》、《古文四声韵》二书的新贡献。 《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由丁治民先生据《永乐大典》残卷、《古老子》碑文、《集韵》进行了校补工作,具体情况见「校补说明」。 《古文字书辑刊:集篆古文韵海校补(繁体竖排版)》把《古老子》五千多字的古文
《方言校笺》一书,为《方言》的研究做了总结。周祖谟*以宋代李孟传刻本为底本,参证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为后出转精的定本。吴晓铃先生又为《方言校笺》编了《通检》,附于书后,查阅方便。 历代仿《方言》体例撰述的*作很多,如清代杭世骏的《续方言》。此书专门收集唐宋以前古籍中散见的方言,作为《方言》的续补。程陈盛又作《续方言补正》,徐乃昌再作《续方言又补》,都是这类*作。此外,近代章太炎先生*《新方言》汇释方言俗语八百多条,兼附辨析与考证,探求方言的语源,在方言的研究上另辟蹊径。
《汗简》和《古文四声韵》这两部传抄古文字书,自宋代成书後,研究者对其贬褒不一,但批判、怀疑的观点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兴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二书的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於大批量战国简帛资料的研究热潮持续不衰,《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利用其中的传抄古文与出土古文字互证,已成为古文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本书请李零、刘新光生先做了校勘和通栓,并对其作了修订。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正体”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