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 ,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 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 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心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能扼要明确地加以介绍。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山海经》是古老的经典著作,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这部奇书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资料,并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 《山海经》以其超群的想象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的先河,不仅让自古及今的学者们不停地研读考据,更给一般的读者带来神秘奇幻的艺术享受。
本书系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之一种。翁斌孙(1860 1922),字人豪,号韬夫,是常熟翁氏家族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本书整理以翁氏7册日记为主体,并附翁氏后人所编翁斌孙年谱、翁斌孙日记等。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 著名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 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以 中国目录学史"命名的目录学史专著,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是了解、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沿革的必1读书、参考书。作者认为目录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强调目录本身 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 ,因此,该书以主题为纲目,分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篇,摒弃了以时代为序的做做法,立意于 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详实地梳理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如此,还专门概括了20世纪前期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入中国后我国目录学的变化。直到今天,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必1读的经典之作。
《校史随笔》是张元济先生的一部古籍校勘学专著。这本书记录了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校勘、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二十四史之版本、刻注、文字错讹等多有独到见解,书中对殿本、监本的考证比对,对刻本、注本及写本的核校,对古籍中文字的缺漏讹误形成原因、特点等,很有识见。其学术水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制高点。同时,本书还收入张元济撰写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跋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刊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相关背景。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三曹诗歌创作是否有共同的题材和思想倾向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顺应时代潮流,表达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借乐府旧题集中笔墨抒写游仙。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才高八斗的典故即出自于曹植。三曹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作: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之一
基本信息 书名: 战国策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开本: *: 27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1 书号: 9787101114676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