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译注》针对《春秋穀梁传》的不足,在注释中以《左传》的史实解经,并据以评议传文中某些臆断之说。译文信而达,为今人阅读提供了方便。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春秋穀梁传》的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译注本。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成就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皇太子奉为“治国教材”,随后成为历代人臣竞相抄录以经世致用的权威读本。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04),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其篇章也十分浩瀚,共分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写结构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很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自抒己见之处。本书针对《春秋穀梁传》的不足,在注释中以《左传》的史实解经,并据以评议传文中某些臆断之说。译文信而达,为今人阅读提供了方便。
本书分为七类,即儒家通鉴、法家通鉴、佛家通鉴、道家通鉴、兵家通鉴、纵横家通鉴、阴阳家通鉴。该书从文化入,从历史事例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会犹如泉源汩汩流出。该书还配以有关插图,插图再配以说明、精解,其想象的张力会使人更易进入新的境界。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本书的特点: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史料书,但又不是单纯的史料,为史而史,而是有它独立的见解、历史的评价。它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合作(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历史得失。从20世界50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的兴起,中经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农业合作的创新飞跃,这样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系统而生动的史实评述。很少有理论上的抽象,更不是政治论文;而是以事实为据,用事实说话。这是本书的基本特点,也是本书的优点。这可使阅研者洞察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制所经过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跌岩起伏的一些相关政治运动中的全貌。从而,为关心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广大读者基层干部、农业工作的领导者,从事实出发,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是非得失,提供了一部可信的、有重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先生自谓:“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它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本书对先秦的历史研究有疏导开拓之功。
唐庚是生活在北宋末的一位有名的诗人,与苏轼是小同乡,同是眉州眉山人,比苏轼稍晚一辈,有小东坡之称。 唐庚是一个少有的在宋代继续走唐诗写作之路的诗人。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唐诗多从苦吟中出,宋诗多从才学中出。都很不容易。唐庚最佩服的诗人一是杜甫,一是苏轼。从他的文艺散论《文录》中可以看出,杜甫诗最使他折服的是杜诗虽小而意境宏大,言少而刻画真切。他以作诗似杜甫而得意,可知他对杜诗是心追手摹。苏轼最使他折服的是言简而意赅的史笔为诗之法。所以他的诗多以简约短小为出神。也是宋诗人中用典较少的诗人。 唐庚的议论文也写得平实而深切,全在他对时事和文化的关怀,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本色。他的记事文则写得风流洒脱,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遗韵。以至于当代人读来都可以享受到感悟的乐趣。当然,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