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增订本)》全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增订本,比原先的版本更为翔实,篇幅上也有很大的增加。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经过改动。搜罗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又吸纳了极新的研究资料。
本书是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颉德《社会进化》所成,原版于1899年出版。通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的录入、校注和导读,作为晚清西学丛书的书目重新出版,对研究清末西学东渐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提摩太的翻译是概括原著大义的一种重新创作。 大同 这个概念,出自中国经典《礼记》,本书借中国概念来表达西方关于社会进化和秩序的社会学理论,对梁启超思想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吕氏春秋集释(1-10)(套装共10册)》是吕不韦招集一批以反动儒生为主的“食客”编成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是一部尊儒反法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著作在思想上它鼓吹“天命”论在政治上它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颂古非今鼓吹复辟分裂和倒退久吕氏春秋》表面上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实际上在“杂家”的幌子下宣扬儒家学说对法家进行攻击它是两千多年前尊儒反法思潮的产物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现将许维的《吕氏春秋集释》影印出版供批判用。
李秀成供词版本流序,以上述四种为主,余则不足论。 李秀成(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六四年),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一八五一年参加太平军。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一八五六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一八五七年十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一八五八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越年封忠王。一八六零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一八六三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
刘体智撰的《异辞录》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以杂记的方式介绍晚清京师的各种掌故,作者记事,大多直笔无隐,对当时要人显宦,颇有抨击。因作者系清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大学士孙家鼎之婿,在京生活十余年,所叙均为当时高层中的见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中华书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部自敍年谱,作者张集馨生前并没有为它取名,《张集馨自订年谱》《椒云年谱》都是后来的研究者、传钞者所为的。编者依据这部年谱的特点,名之为《道咸宦海见闻录》。
《漢書》是我國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漢書》主要記述了西漢漢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實,主要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凡一百篇,八十餘萬言。至唐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遂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即現行本《漠書》一百二十卷。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分别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史家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与小说《三国演义》尊蜀抑魏明显不同。
《五杂组》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
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唐书兵志笺正(外2种)》为《唐长孺文集》之一种,本册收入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部名作《唐书兵志笺正》与《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另外收入了唐先生多年讲授、曾内部刊印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鲁迅编印《北平笺谱》,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新生的艺术提供营养。今天西冷印社的同志们与费君重印此书,意愿当亦同此。联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编者就更加感念西泠印社和千千万万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的普通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经多少劫难,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其所以能重新萌芽以至葱笼茂盛,绿遍天涯,不仅需要“春风”,更需要土壤,那土壤就是甘为文化献身的广大普通民众。 《北平笺谱》共收笺谱三百三十二幅。西泠印社出版社除了以宣纸按原貌大小重印、制作成高档精美的线装书外,还选编其中的近七十幅印成《北平笺谱精选》,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本书节选了其中为经典内容,阐述历史,治道用世。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之一种。作者蔡绦为宋代大臣蔡京之子,本书为其流放于白州时所作,系宋代笔记中重要的一种。它对宋太祖建隆至宋高宗绍兴约二百年间的朝廷掌故、琐闻轶事详细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种种情形及岭南的风土人情,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 本书是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中,选取部分满文档案,将其译成蒙古文、汉文,并以这三种文字出版。 ◆ 起止时间为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七年。内容涉及政务、机构职官、军事、政法、民族、外交、财政金融、宗教、文教、交通等,对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