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谏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从大约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摘取出有助“修齐治平”的内容。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谏议经典》一书是枣庄市原市政协委员柏恕斌等历时八年集粹而成的一部力作。其中精选了古今中外著名的谏诤文65篇,每篇都加以注释并予以评析。著名学者袁世硕先生为该书作《序》,他说:“书中不止选了古人的文章,还选了近世人的文章、外国著名的文章,供人们阅读、学习,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历史知识,受到思想教益,也可以领悟出做好这类文章的诀窍。至少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改变一下写这类文字不注意作法和艺术的偏向”。袁世硕先生认为:当今的建议性文字普遍存在着不讲究谏议经典文章的选本,岂不也是一种向社会的建议!一种以范文替代议论的谏议!” 《谏议经典》一书的确可以作为各级领导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等人的工具书或书。该书具有立意新颖、文选精当和评析透彻的特点。 立意新颖。古今中外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
明堂制度萌芽于上古社会的晚期,成熟于西周初年,消亡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体系中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本书细致地解析并诠释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并解释了其制度产生的主要动因,初步解答了诸如明堂的定义及功能、明堂礼的地位、大体上廓清了明堂制度与总体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庙制度等其它礼制的关联,讨论了古代礼制史和礼制建筑史研究中与明堂礼有关的一部分重大问题,还简要探讨并描述了明堂性质的演变过程;指出明堂所表现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其本质则是维护人间与神界为紧密的关系。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而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帝王宰辅重视,被《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官方类书收录。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目前均具有重要意义。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有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虽说纪事的起迄时间、叙述的历史事实、拥有篇幅等等方面不能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比较,但对古代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影响及其推动力量却一点也不逊色。由于这部著作具有教科书的性质,因而“朝野上下”、“入世为人”,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反复研习,以作治国的楷模;不少积进取的官僚人更是认真涵咏,以为行动的准则。从该层意义上讲,称之为经邦济世的宝典、修身养性的指南并不过分。 即便社会进入了21世纪,对于我国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此部著作犹如金子一般,其价值没有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丝毫的衰减,至今依然值得阅读,依然可代借鉴,因为它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富国强民的办法措施,有助于领导者领导艺术的丰富、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