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最早的同类著作——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目前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
《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灵兰社稿》八卷,著者佚名,为临证综合性医著。稿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书的文字中,未见有清代咸丰以后的医著和医家。今据此点推测,书稿完成于清道光间,即一八五○年之前。 “灵兰”是古藏书之秘府。《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灵兰秘典论》,明代以后医书也开始冠名“灵兰”称谓,以示珍重。例如,明代王肯堂有《灵兰书室医案》,民国时代何舒曾辑有《灵兰医书六种》等,但从内容、文笔和格调看,均与本书无涉。本书包括杂证六卷、锦囊药性赋二卷。药性赋也是围绕杂证用药所编写的歌诀,故本书实际上是论治杂证的专著。
《伤寒正宗》八卷,明末清初医学家史以甲撰。书完高于清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甫刻于康熙十九年庚甲(一六八○)。孤本现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还应注意的是,在此书告竣之同时或稍后,有杭州仁和张志聪弟子吴嗣昌者,也著书名为《伤寒正宗》。但二书邈不相涉,并非一籍。
《兰室秘藏》3卷,金 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概括为 补土派 。 本书分为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医论集中体现了东垣 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的理论,认为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内伤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应以脾胃为本。所列诸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法度谨严,匠心独运,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本书充分反映了东垣学说在临床各科的经验与成果,是一部临证实用的综合性医著,对于学习研究东垣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以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食疗学”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中素有“医食同源”之说,传说“神农尝百草”也足以说明中药的起源是食物。 在上古时代,医生主要靠食疗来治病。因为人们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寿命很短,一些重病、疑难病,还没等人们认识到,人就已经离世。因此,人们得的只是一些小病,医生凭着一些经验,给患者吃一些常见的大蒜、大葱等食物,希望减轻病人痛苦,没想到,病人的身体奇迹般康复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受风寒湿暑的侵袭,难免会生病。此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医院治疗,殊不知“是药三分毒”,药产生的毒副作用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特别是迷信、依赖药物的人,体质会越来越差,抵抗力越来越低,终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食物疗法,实际上是为各种病人设计合理的膳食。它的科学性在于对症选食。两千
自古就有“偏方治大病”的说法。偏方,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不是正式的药方,它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华偏方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绝非西洋药品所能替代。例如:一根大葱、一块生姜就能治百病;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刚摘下的绿叶就能使羊痫风患者马上苏醒……这些民间偏方简单易行、疗效显著,甚至许多偏方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以至西医都拍案称奇。治大病的小偏方几乎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 从古至今,历代医学名家都非常重视汲取民间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医术。从刘向著《七略》录经方十一家,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偏方名典。但这些宝贵的经验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今医典之中,不便寻找和应用,致使行之有效的偏方未
采撷中华五千年养生保健精髓 专为现代人的生活健康量身打造 数十位当代中医养生专家悉心编写而成 近百万字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 两千余幅的精美插图 以自然之法养自然之身,以自然之物固自然之本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本书以实用为原则,并将古文译成了白话,书中收录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还绘有精美插图1160幅,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是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医学从众录》为清代名医陈念祖所撰。陈念祖字修园,长乐(今福建)人,世医,曾从师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官至直隶省威县知县。陈氏博览群书,于《伤寒论》研究造诣深厚,学验宏富,著述颇丰。《医学从众录》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该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共八卷。卷一至卷七论述内科杂病证治,卷八记述妇人杂病方,并补述"近世治四时伤寒"之河间两解法及景岳内托法。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法宗仲景,并采各家名言、方治,复参己见,文字简练,论理明晰,对临床辨证用药颇多启发,为后世医家所肯定,可供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神农本草经新疏》是张宗祥对《神农本草经》的疏证稿本,取清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为底本,引用历代中外医学文献疏释辩证并加作者(张氏)按语。卷首作者撰有总论,探讨《神农本草经》产生时代、各家编纂本概况,而编纂《新疏》,'尤望此古之本草所载各药,疑者缺之;信者更以新方、新治益之,使旧药更有新用。故东西各国之学说,亦兼收并畜'。正文部分,依《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为序,首叙本经之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功效、主治;次叙考释,辨别异同,厘清真讹;次叙功效之认定,并载验方而加辨析;次叙近代医学新药理之研究与新效用之开发;次叙作者行医用药经验并总结上述各论。由底本五万字,至《新疏》六十万字,可见作者用力殊劬,今经作者及门郑绍昌标点,排印出版。张氏熟知文献,精通医理
《金匱玉函經》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清代起秀堂藏版,刊於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署漠仲景張機著,晉王叔和撰次,宋林億等校正。上海陳世傑懷三重校。此書稱經而命名『金匱玉函』內容『與《傷寒論》同體而異名气是《傷寒論》的別本。當代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先生在比較《傷寒論》諸種傳本後指出:《金匱玉函經》是《傷寒論》早傳本,亦可稱之為《傷寒論》之古本,它保存《傷寒論》不使亡佚,意義重大。』 此書以『金匱玉函經』為標題,是張仲景的著作在流傳中,不斷離析新编又殊受崇尚所使然。張仲景受師於同郡張伯祖,行醫於東漢末建安大疫之時,向學於《伊尹湯液》等方書,以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以前代醫藥理論著作,於建安七、八年《202~203》完成了這部稱《傷寒雜病論》的光輝著作。《傷寒雜病論》著於竹簡。
《蓮齋醫意——立齋案疏》二卷,現藏于中國中醫科翠院圖書館,是由明末清初醫學家葉崧評疏薛己的内科醫案而成。葉崧字瞻嵩,浙江嘉興人,曾于康熙甲子年(二六六四》參訂過蕭壎所著的《女科經綸》。 案主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吴縣人。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其父薛鏜,字良武,府學諸生,亦精于醫,擅長兒科和外科,著《保嬰撮要》等書,每馬後世所法程。弘治問任太醫院院士,後赠為院使。薛己少承家翠而繼醫業,聰穎苦學林懋在《保嬰撮要》序中說,曾見他在家中『蓬頭執卷,纳繹尋思』研讀醫書。薛己原為瘍醫,後以内科著名。『内科』之稱謂和學科之命名,就肇始于他的《内科摘要》,被後世尊為温補翠派的開山。他沉潜于易水,得元素、東垣之精蘊;又深耽于先天,推重治病當迎本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