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
本册因无年款,故鉴赏者据其书风未臻晚年豪放不拘之境界,多定为祝允明中年之作,应可信。本册行书一段,风格中蕴涵了苏、黄、米、赵,尤其以赵子昂的影响为多,但又不是全仿,意在通过赵氏而上追晋、唐意趣;草书一段,仍是规矩有度,而未放任挥洒。两段用纸相同,应为同一时期所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册应该是祝允明尝试着将宋、元意趣融入晋、唐法度时期的作品。就书法风格而论,与他正德五年(1510年)所书的《 等诗卷》(珍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等较为相近.因此,它们应该中祝允明50岁前后尚未入仕时期的作品,可视为祝允明中年时期的书法精品.
本书共收录463个历史人物。上起姜太公封齐,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凡在此时期内的齐人,无论活动于齐国还是活动于其他诸侯国,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籍可考,皆在收录范围。 有的人物,虽不是齐国人,但一直活动于齐国,也收入本书,如卫公子开方。有些人物,虽仕于他国,但是齐国人,也收录本书,如蒙武。 虽出生于齐国,但外嫁其他诸侯国的女子,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有关,则收入本书,如晋侯重耳夫人、鲁庄公夫人哀姜等;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无关,则不收录。 本书尽理按人物在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若生卒年无考者,按其生活时代前后酌性排列。 有部分人物,其姓氏名号、生卒年代、籍贯乡里、生平著述等异说纷陈,等者或尽力考证,或采用存疑的方法辑入,以备读者全面考察。 本书侧重于客观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暂无内容简介。。。。。。
禅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写在墙上、画在菜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无所不茶,无不是茶,人生无所不禅,无不是禅。茶不在禅里,禅也不在茶中。茶或禅以及生活的一切恼害化成一缕轻烟,飞向空无的所在,那就是茶弹一味了。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
《天工开物》,当然首先要读懂原文全部含义,一般说书中一些文字不难看懂。遇有难字可查字典及辞书,遇到难句则需反复推敲方能理解。现在此书已有了日文、英文、韩文及部分德、法文译本,更有了汉语白话译本,看起来更方便了。这些译本可供读者参考,遇有不同理解还要以原文为准。研读《天工开物》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实态,继承并发扬科学文化遗产,吸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通过与古代其他中外著作对比,找出该书所作出的新贡献及其独到之处,从而评价其历史地位。也可发现其中不足,而予以补正。作为一般读者,通过文字说明和插图来阅读并欣赏这部古典科技著作,有如畅游明代科技大观园一样,会获得思想养料和乐趣。作为专业读者,阅读此书会发掘很多科技史料及社会经济史料,供作分析、论述某一课题的素材。总之,我们希望
《 校注》是一部湮没已久的古农书,大约成书于南宋之初绍兴年间(1131一1162),清代中期渐趋亡佚。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收藏到一种明末清初的抄本,并于1962年12月影印若干册,2002年又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本人在上海求学期间,得览其书,收获良多。后来承蒙全国高校古委会立项资助,进行了句读、辨误、训释、集证等工作,《 校注》即为数年来的研治心得.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希望个人的这些管孔之见,能对《分门琐碎录》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同时也期盼得到方家同好的批评指正。
本书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因系官书,故不题撰者姓名。本书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卷一典训,记述农桑起源及文献中重农言论和事迹;卷二耕垦、播种,包括总论整地、选种和种子处理及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禽鱼等。内容绝大部分引自《齐民要术》以及《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虽系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迷信无稽的说法;其中也有一些文字是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本书在继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故此书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