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书为明代名医吴昆(15511620)对《素问》的注释。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先后拜师不下72人。他注《素问》多与实践相合,务去空谈,创建颇多,为后人所推崇。本书以现存早的万历本为底本,以日本元禄六年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明玉树堂本为补校,并参阅了清刻宏道堂本,及光绪己亥程氏刻本,点校注释而成。
钟耀奎一生以弘扬中医学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为己任,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这次入选为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将他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编辑成《岭南中医药文库 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钟耀奎》一书出版,全书以《伤寒论》研究、中医内科疾病诊治为重点,翔实反映了钟耀奎学术特色及临证遣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内容精要易览,实用性强,对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启迪后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由钟敏莹、张熹煜编著。
《黄帝内经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备养生、运气学说等,一直被视为学医之书。《黄帝内经素问》中的 素 字,可作根本解释; 问 就是黄帝问岐伯的意思,合起来 素问 意思即为对万物之根本的问答。全文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所著多以黄帝与岐伯对答而成书,此实为上古数期医理所蕴、多番先哲之汇。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难经集注白话解》、《伤寒论校注白话解》、《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5种。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校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成注、校、注、白话解五项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校文严谨详实,注文旁征博引,白话解通俗易懂,互为补充印证,深刻揭示了《伤寒论》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伤寒论》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岭南中医药文库 典籍系列: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之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黄帝内经》关于 因地治宜 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书中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等方面,提出瘴疠与伤寒、温病的区别,早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三百余年,在对岭南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很大的进步,也给宋元之后甘温补元、扶正治瘴以启示。
本书是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赖梅生博士践行《黄帝内针》的临床案例与心得体会。其通过对运用“黄帝内针”诊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详尽分析,把诊治思路向读者娓娓道来、精细阐释,尤其对思考过程和细节进行辨析、展现,剖析了黄帝内针四总则等原则如何灵活运用在痛证、瘙痒、内科、妇科等病症的治疗中,有助于学人从临床的角度去思考内针的知识体系。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黄帝内针践行录》第一版中的部分医案进行了修订。
本书是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赖梅生博士践行《黄帝内针》的临床案例与心得体会。其通过对运用“黄帝内针”诊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详尽分析,把诊治思路向读者娓娓道来、精细阐释,尤其对思考过程和细节进行辨析、展现,剖析了黄帝内针四总则等原则如何灵活运用在痛证、瘙痒、内科、妇科等病症的治疗中,有助于学人从临床的角度去思考内针的知识体系。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黄帝内针践行录》第一版中的部分医案进行了修订。
作者对伤寒论研究很深,纵横无际,得心应手,故能深明其理,撰成此书。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四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伤寒论》的补充读物。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有些是他“百投百效”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寿世保元”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仁寿之域”。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杲所著,成书于1249年。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河北正定人。李氏既贯穿《内经》、《难经》及仲景、洁古之学,又提出了脾胃内伤的见解,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擅于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被誉为“补土派”的一代宗师。其著作《脾胃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东垣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脾胃论》共四卷,主要论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病的成因、证候、治则、方药及治验、将理法。叶天士评价说:脾胃为病,最详东垣。
《治疫全书》为清代医家熊立品编撰,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属于中医瘟疫专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治疫全书》作为《瘟疫传症汇编》(又名《传症汇编》)合刊本之一种刊成面世。前三卷取《醒医六书》版本的《温疫论》以加「品按」的方式略加阐释,展现其对于瘟疫病因辨治的见解。第四卷摘取喻嘉言《尚论》诸条,以喻氏论温之说,补吴又可学术所未及者,并在卷末撰写了「喻论总按」加以评述第五卷中广泛收集散见于各书的疫病证治经验末卷列「瘟疫客难」与「辩孔琐言熊氏一反前几卷述而不作的文风,采用质疑问难回答客问的新颖笔调,辨析诸多治疫模糊之处。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西昌熊氏家塾刻本为底本。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难经集注白话解》、《伤寒论校注白话解》、《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5种。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的注释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注释、白话解三项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注释详实贴切,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深刻揭示了《黄帝内经灵枢》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黄帝内经灵枢》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医文献以临床实用性文献为主,且内容清晰,版本精良,珍本和善本居多,并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存世孤本,有些中医典籍版本在图书目录上作为已佚或《四库全书》中也未录。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可以扩大中医药文献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充实中医药理论和学术思想,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发挥其应用的价值。本丛书选取其中的21种中医手抄孤本,对之进行句读、校注和勘误,共编为10册,目的是既反映文献原貌,又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为宋?杨倓所撰的《杨氏家藏方》校注本,提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兴趣爱好者参阅。
《金匮要略》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 部分。《伤寒杂病论》原书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成《伤寒论》。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重新编次增补,分三卷,取名《金匮方论》。 现行《金匮要略》共25篇,重点为六十多种病证的诊治方法,收方剂205首。书中许多方剂,千百年来一直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被称为 医方之祖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杂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此次整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刻《新编金匮方论》即元邓珍本为底本,1988年日本燎原书店影印本,参校明其他四本。各篇依次分为按语、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注释对
本书扼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学术传承、基本学术思想和学习《黄帝内经》的常用方法,并在全面理解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黄帝内经》原文逐字逐句进行白话解读,对原文中需要改误、删衍、补脱、移文、存疑等处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