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文徵明编绘的《桃源问津图》是该系列之一。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黄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年)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号石齐,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黄道周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其楷书流传多为小楷。他的楷书溯源钟繇,用笔方劲刚健,古拙厚重中亦显清秀飘逸,从中也可看出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杨延麟,明末抗清英雄。字伯祥,一字机部,江西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周、倪鸿宝并以文章节义名天下,称为‘三翰林’清顺治三年抗清失败,赴水就义。此《黄道周、杨延麟两先生洗心诗合册》素绢本,何绍基题签,张穆跋尾,曾经黄掌伦,朱屺瞻等收藏。作于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年)正值黄道周赦归,乡途中过乌龙江遇杨延麟而合成《黄道周杨廷麟合书精品》。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作者方彦寿)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如《游云谷诗卷》、《游云谷诗屏》等,从朱熹的生平史料,文献著录着手,进行周密的考辨和无可辩驳的论证,还其“伪帖”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董其昌绘画的《山水册页(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山水册页(2)》为丛书之一。
《燕闲清赏笺》为作者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之五。该书涉及器物广泛,有古铜器、玉器、瓷器的辨识与鉴赏;有历代碑帖、绘画、古琴的鉴别与赏玩。 有文房四宝的品藻,并详叙了葵笺、宋笺、松花笺等的制法,细述了20余种文房器具的构造。此外,还有各种名香的品评、制法等。
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冷印社创立于一九○四年,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品鉴赏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己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品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更好地弘扬『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光大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奋进、深研印学、普及提高、爱社如
本书为清代晚期画家任熊所绘。任氏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衣纹勾画尤其精彩,铁画银钩,极见功力。在任熊的创作中,成就的是他的四套版画作品:《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本次将此四套作品汇集出版,集中反映任氏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助赏玩之一端。
本次整理,《春觉斋论画》以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中华书局画论丛刊本为底本,《论文》则以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着选辑》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