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古乐府》十卷,元左克明编。《古乐府》比较全面地辑录了上古至陈隋时期的乐府诗,并追溯其源。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古乐府》晚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对郭书有所借鉴,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四库提要认为《乐府诗集》 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 ,而《古乐府》 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 。该书选用元至正刻本作为底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为乐府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一个帮助人们阅读和了解古乐府诗的好读本。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文徵明编绘的《桃源问津图》是该系列之一。
本书中草书的起源,或言汉初,或言季秦,且有谓始于屈子草藳者,而皆失之拘泥!若以草书这构造立说,则章草或今草茂密整齐之组织,尚不曾见于汉初;若以草书之意义立说,则宋张拭所谓“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最为笃论!则亦可云远昉靈均之前!故吾人当以今日所见之草书法帖,及竹木砖石等材料为依据,然已有千余年之历史矣。文字为载记思想之符号,愈更利,愈适用,试观数千年来书体之演进,益征此理。而初为趨急赴速应运而生之草书,至后世仅重笃其个体之发展,而玩疏其係统之组织,致翻不若楷书之普及社会,至号憾焉! 先生法书炳曜寰宇,青年学子,最喜规抚,而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
《燕闲清赏笺》三卷,为《遵生八笺》卷十四、十五、十六。作者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又号湖上桃花渔。生平不详。曾于北京鸿胪寺任官,后退隐故乡杭州,优游度日。高氏为明代著名戏曲家、藏书家、养生学家。是书除言种花卉法外,俱言赏鉴清玩之事。上卷为叙古鉴赏、叙古宝玩诸品、清赏诸论,中卷为论画、论砚、论墨、论纸、论笔、论文房器具、论香、论琴、养鹤要略,下卷为瓶花三说、四时花纪、花竹五谱。举凡古铜器、玉器、瓷器之辨识鉴赏,历代碑帖、名画、古琴之鉴别赏玩,文房用品之品藻,并葵笺、宋笺、松花笺及各色名香之制法等,均论述甚详。诵读该书,明季文士雅玩之情形,可见一斑,而种种风雅识见,足堪今日借鉴。此次整理,采取明万历十九年高氏原刊雅尚斋刻本为底本。
史邑,约为民国初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书法,于魏碑致力尤深。有《楷书千字文》墨迹传世。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廖辅(生卒年不详)时代福建长汀人。字舜元,号东山。孝宗弘治二年贡知寿州,善诗,工草书,笔锋清劲,有草书家张弼笔意,为时所珍。
周默先生爱紫檀,沉潜优游于紫檀之中数十年。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紫檀玩家,还是颇有识见的紫檀研究专家。为了探索紫檀的奥秘,周默先生多年来流连于国内博物馆、古玩收藏地,并辗转于南方山林幽深之所,数度深入印度、缅甸等国,沿着当年紫檀传入我国的途径,寻找他所需要的资料。其间涉艰历险,矢志不辍。集数十年实地考察和文献推求之心得,成《紫檀》一书。 这是目前我国本系统考察紫檀历史和艺术之著作。本书大大丰富了紫檀研究的领域,发掘了很多不为学界涉略的中国紫檀珍贵文献,对紫檀质料的辨析、中国紫檀艺术的发展等若干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对学界一些模糊的观点作了澄清。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丛书批包括五本,分别是清初卷一、清中卷一、晚清卷一、晚清卷二、民国卷一。该套丛书记录了吴伟业、袁枚、姚鼐等数百位名家的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作者许宏泉对这些名家的解析等。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这些文化名家的书法、诗画代表作,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 许宏泉称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中国近三百年文化史的普及读本,他表示,收录其中的很多文化名家如果按照以往的主流学术史来选定,可能属于“边缘人物”,通过对他们文化艺术成就的研究,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丛书靠前批包括五本,分别是清初卷一、清中卷一、晚清卷一、晚清卷二、民国卷一。该套丛书记录了吴伟业、袁枚、姚鼐等数百位名家的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作者许宏泉对这些名家的解析等。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这些文化名家的书法、诗画代表作,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 许宏泉称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中国近三百年文化史的普及读本,他表示,收录其中的很多文化名家如果按照以往的主流学术史来选定,可能属于“边缘人物”,通过对他们文化艺术成就的研究,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在艺术实践上必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必须久经考验,才能博得广大观众的称誉和信任。至于一个演员,选择某一艺术流派做为学习摹仿的对象,则有各种不同的主客观因素。首先,他(她)必须对所学习摹仿的对象抱有极崇敬的心情和由衷的热爱,认为确是自己学习模拟的榜样。我从童年开始学戏,并不专唱武生,更不只宗杨派。可是落叶归根,我唱武生戏终以杨派为依归。这是因为杨小楼先生的艺术成就实在高,我从心眼儿里感到钦佩,甚至十分崇拜他。当然,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个人条件。我在中华戏校学戏时曾跟很多名师学过老生、靠背老生、武老生、小生,甚至还从文亮臣老师学过老旦;而且我所学的这几行的戏都正式登台演出过。可是自问条件都不够适合,只好放弃。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即学
《明刻传奇图像十种》为我社的“古刻新韵”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该书取材自明代天启年间《琵琶记》《红拂传》《董西厢记》《西厢记》《明珠记》《牡丹亭》《邯郸梦》《南柯记》《紫钗记》《燕子笺》等十部戏曲之插图。
吴大潋(一八三五○——九○二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进士,授编修,历任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擢广东巡抚,后又任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罢归,有《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古籀补》、《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等著作。 吴大潋善书,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但他的书法造诣,以篆书为精深: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这使得他的篆书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更由于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阔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视野,使他
郑孝胥(公元一八六0年——一九三八年)福建闽侯人。字太夷,号苏戡、海藏。清光绪八年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一九三年任为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伪职,声威大减。一九三五年下野。工书法,尤精楷书,字体苍劲朴茂,书风清刚舒畅,突破前人窠臼。亦能诗,有《海藏楼诗集》。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清人题画诗选》乃颂尧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生讲授诗词所编。全书共选清人二十六家,诗一千二百余首,诸家各附有小传。对於研究 清代题画诗以及清代绘画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在编选过程中,摒弃了用事僻奥、牵率应酬的诗作,故而颇便於初学者研习,对当前书画爱好 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次点校以一九三五年大华书店排印本为底本,校以各家别集,并将参校书目附於书後,以便读者。
于右任(公元一八七八年——一九六四年)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号骚心、髯翁、太平老人。字右任,以字行。清末举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嗜爱碑铭金石,收藏古代墓志甚富。工诗文,善书法,为现代草书大家。其草书,参以魏碑笔意,尤于唐代怀素《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曾致力研究草书规范化,集古代草书之大成,取其易识易写而又有美术性者,编撰《标准草书》推广之。着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
章炳麟(公元一八六八年——一九三六年)浙江余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清末从事革命,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早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以发表革命文章,被清廷逮捕入狱。后主编《民报》、《大共和日报》。晚年于苏州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习为业。章氏博通经史、语言文字学,为一代儒宗、国学大师。善书法,尤精籀、篆,古朴浑厚,劲健绝伦。因对金石学造诣深厚,书写篆文,均有典章渊源可寻。著作宏富,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董其昌绘画的《山水册页(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山水册页(2)》为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