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古乐府》十卷,元左克明编。《古乐府》比较全面地辑录了上古至陈隋时期的乐府诗,并追溯其源。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古乐府》晚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对郭书有所借鉴,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四库提要认为《乐府诗集》 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 ,而《古乐府》 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 。该书选用元至正刻本作为底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为乐府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一个帮助人们阅读和了解古乐府诗的好读本。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文徵明编绘的《桃源问津图》是该系列之一。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董其昌绘画的《山水册页(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山水册页(2)》为丛书之一。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瓢偶笔》,作者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清康熙时浙江山阴人。是书凡八卷,卷一论夏周秦汉三国六朝碑帖,卷二论晋二王帖,卷三论唐人碑帖,卷四论唐名家碑帖,卷五论宋人书、论金元人书、论明人书,卷六论清人书、论各帖、论学书,卷七论笔法、论笔墨、论画,卷八偶笔。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是书“虽似为金石而作,实则偏重书法,不为琐琐考证。其论书法颇多独到语,要在不尚形模,参用篆隶,而于李北海、苏东坡、米南宫、董香光四家时致不满,谓为书家旁门,尤当屏绝。其论学书二诀亦具有特见,编中杨慰农按语颇多,亦足以资参证”此次整理以道光二十七年铁岭杨霈粤东粮道署刻本为校勘底本,这是按所论书家时代重编的本子,参校未编原钞本及其他诸本。附录杨宾传记资料及各本序跋。
方于鲁编吴有祥整理的《方氏墨谱(精)》是明代万历年问徽州制墨名家方于鲁主持编刻的一部版画图谱。该墨谱由当时名画家丁云鹏、吴羽等人绘制图案,名刻工黄德时、黄德懋等人刻制上板,而后刊印成书。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刻本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全书共六卷: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宝,并有汪道昆、李维桢等人所作计。序跋题赞二十余篇,可谓“形文毕陈,图咏并载”。郑振铎评价曰:“以大画家之设计,而合以新安刻工精良 世之手、眼与刀法,斯及两美具,二难并,遂形成我国版画史之黄金时代焉。”
《图画见闻志》六卷,北宋郭若虚撰,上继《历代名画记》。《画继》十卷,南宋邓椿撰,续《图画见闻志》而作,元庄肃又有《画继补遗》。以上诸书体例相近,时序相接,构成自上古至南宋的绘画史。《图画见闻志》辑唐会昌元年至宋熙宁七年间二百八十四位画家小传,并阐述了绘画须具‘理趣’、‘气韵非师’、‘意存笔先’等著名观点,所论多深解画理,叙述流派本末亦称赅备,《文献通考》誉之‘看画之纲领’。《画继》辑自熙宁七年至南宋干道三年间二百十九位画家小传,并提出‘画者文之极’、‘物之有神’和崇尚‘逸格’等观点。此次整理,《图画见闻志》以《四部丛刊》本底本;《画继》以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本底本,并附《画继补遗》。
《孔子圣迹图》我国现存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真宗祀魯为止,对孔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描绘,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该图册图文并茂、绘制精细、形象传神,对后世连环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姑苏繁华图》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瓣书语珍品馥源本,一以拆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一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
本书有关 五代艺文 的断限年代,上起割据之势已成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下至南唐灭国的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按照清人顾櫰三、宋祖骏两部《补五代史艺文志》的原有编列顺序,依据宋、元书目的记载详加考订,确定书名、卷数和撰人姓名。对于清人相关各《志》误收唐、宋艺文资料的逐条考订,按其在原书中出现的次序逐条展开。根据宋、元公、私书目及其它典籍的记载,捜采亡遗,在顾、宋两《志》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艺文条目,依照经、史、子、集四类编列归置。在此基础上,终完成一部可靠实用的《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并对顾、宋两《志》中归属明显失当的艺文条目进行必要调整,使之更加合理。此外,本书全面搜检和辑録五代金石资料,依照五代十国之国别编録,一国之中则按年代先后编次。
《十竹斋笺谱》是以牛皮纸内文、麻布面的形式制作的特种工艺笔记本,其中的插页选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特藏《十竹斋笺谱》彩绘图8幅。该笺谱是中国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 4卷。画作小巧,刊印精美。市场上完全没有同类笔记本销售。 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文化爱好者、小资文艺青年以及国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