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宗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却是影响广泛的宗派。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到底有多少宗派,说法有好几种。典型的分为八大宗派,或者十大宗派,细分则更多。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法统,一般由某一个
该书收录了 赵 朴初居士手写经文,分别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广大的佛教徒和信众诵经温习之用,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抄写经文是佛门修行方式之一,抄经之时,心须虔敬,摒妄念,远凡尘;所以 赵 朴初先生的抄经之作不同于他在别处的书法题字,抄经之作字字端严,无分毫怠慢之心。这也使得本书的收藏意义和价值更有别于 赵 朴老其他书法作品。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相大悲心懺》是明代萬曆年间程大約所刻觀音變相圖畫集。此書由程大約邀請了新安畫派著名畫家丁雲鵬繪圖,歙縣黃氏名工奏刀刻成。所繪觀音極為傳神,刀刻更是神乎其技,『線條细若秋毫之末,柔若春蠶吐絲』。在中國佛教版畫史中,觀音變相一類作品極多,就繪鐫之精麗奇絕而言,實以此本為。 此書雕版在程大約去世後散佚。明天啟二年,方紹祚收集舊版補遣再印。程大約為歙縣岩鎮人,方紹祚也是岩鎮人,而此書雕版幸運地在此後三百餘年間一直藏在岩鎮民間。直到民國二十八年,歙縣唐模學者、收藏家許承堯意外地發現了這些雕版,遂將此書又補刻重印,發揚光大。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 百喻 ,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篆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套装共2册)》出自《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在使用每一种篆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如“玉筯篆,阳冰善之,此体至今用”。为研究古今字体的演变留下珍贵数据。然而此经笔走龙蛇,美轮美奂,其艺术性更大于科学性。
为了不断地向学术界介绍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加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我们决定精选本学科教师在古代文学之文献舆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著作,编贯遣套《随圃薪积丛书》。所谓“薪积”也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有取于《史记。汲郑列传》“积薪”而“后来者居上”之喻,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提高学术价值。 第二,有取于《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傅也,不知其尽也”之喻。教师是“薪”,学术是“火”,“薪”尽而“火”傅。我们的物质生命不免于毁灭,但精神的生命却可望凭借学术著作的流传而达到永恒。有冀于此,我们期待本学科的同仁将自己的“随圃魂”融入遣套丛书,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累积! 关于本书在宗教史、文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目前
此书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整理明代养生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功过格”教人行善积德,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养生类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养生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本书稿前有严蔚冰撰写的导读,文后加了若干注释,并附有《摄生三要》等相关文献。
梁啟超曾經說過,中國『古之史,實為方志气方志是『明眼人』窺見『各地方分化發展之迹』的『憑借』。地方志作為記錄一地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載體,擔負着傳承歷史文明、保存歷史記憶的重任,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規律提供了重要依據,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地情教育、對外交流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着『資政、存史、教化』的獨特作用。
云南鸡足山,襟带四县(大理、邓川、宾川、永北),形如鸡足 ,天然雄峻幽深,久已名闻海内外。三千年来,虽经名人硕士、高僧胜侣,游览吟咏,篇什流传,而记载阙如,后世无征,识者憾焉。前明江阴徐霞客,有志篡辑志书,仅成初稿四卷,因病中辍。大错和尚因而成之,得志八卷,并为指掌图以资导引。不佞曾于董鸿勋居士处见之,爱其稀有,而惜其简略。辛亥后,李印泉先生偕樾丈小住山中,适不佞卸永昌郡守篆,路过凤仪,命舆从来迎,不佞以公忙不克往。事后得读两公在山所辑《鸡足山志补》,慰情胜无。民(国)二十年,不佞篡修《姚安县志》,得邑先哲高雪君先生所撰《鸡足山志》写本十四册,共十三卷,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甚哉!
《高僧传》全面记载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初到梁代天监十八年的高僧共257人,附见者又二百多人,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该时期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是『明眼人』窥见『各地方分化发展之迹』的『凭借』。地方志作为记录一地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保存历史记忆的重任,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地情教育、对外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资政、存史、教化』的独特作用。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经生们的书写也有一定的体例与格式。例如,先在专为写经用的纸上画出乌丝界栏,再于卷首写经名,接着书经文,后注明所用纸张的数量或所书佛经的卷号等。有的甚至署上经生的姓名或附上发愿文等。另外,据《宣和书谱》载:经生高手创作时“修整自持”,“数千字终始如一律,不失行次”,“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岂其意与笔正,特见严谨,亦可嘉矣”。这就意味着,抄手们在抄写经文时,道德要有恭虔之心,心无杂念,心平气和,神智宁静,完全进入角色,甚至契入玄妙的境界。其次,对他们来说,还要做到速度与质量两不误,既抄写得快,不耽误功夫,影响收入,又要规矩齐整,便于诵经之人疾读。就这样,“写经体”书法的风格、特点乃至程式逐渐确立下来。由于经生书法既传播了佛教义理,又扩大了书法艺术对民众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由鸠摩罗什与姚秦弘始八年译出。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