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治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作者认为《老子》是一部讲何为真生命的书,是讲如何修为一个真身,建构一个真世界的书。本书作者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编成此书献给读者,使读者观后认识到:《老子》是一部大智慧的书,是一部去蔽存真的书。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注释明代经典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功过格"教人行善修身,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修身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云南鸡足山,襟带四县(大理、邓川、宾川、永北),形如鸡足 ,天然雄峻幽深,久已名闻海内外。三千年来,虽经名人硕士、高僧胜侣,游览吟咏,篇什流传,而记载阙如,后世无征,识者憾焉。前明江阴徐霞客,有志篡辑志书,仅成初稿四卷,因病中辍。大错和尚因而成之,得志八卷,并为指掌图以资导引。不佞曾于董鸿勋居士处见之,爱其稀有,而惜其简略。辛亥后,李印泉先生偕樾丈小住山中,适不佞卸永昌郡守篆,路过凤仪,命舆从来迎,不佞以公忙不克往。事后得读两公在山所辑《鸡足山志补》,慰情胜无。民(国)二十年,不佞篡修《姚安县志》,得邑先哲高雪君先生所撰《鸡足山志》写本十四册,共十三卷,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甚哉!
《传.》唐代高僧玄奘的专记。同时对唐代的社会现状也作了描绘。全书10卷,前5卷记叙玄奘的取经过程,后5卷记叙玄奘回国后的译经过程。本书选译的篇目偏重有趣味的传说故事及玄奘的主要活动。这样既保存了原作的精华,又使内容更为精练,便于阅读。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注释明代经典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功过格"教人行善修身,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修身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本书由尚荣编著。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本书由尚荣编著。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梁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目前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本书由有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太上感应之篇,简言之,以因果感应之理事劝人为善去恶之文也。不知其作者为谁,或云葛洪,学者未必信也。至於语托太上,称天立教,尤渺渺乎不可究诰焉。自赵宋以来,流传不替,着录於道藏,是符苏丹鼎行功修练之外,道教中部淑世之作也。全篇只千百余字,而理事俱到,其中列举世间常犯过恶两百余事以擎口人,巨细靡遗,不惮其烦,若悯人偶一不慎而蹈之,以罹祸灾者;其意恺恺然,其言蔼蔼然,而其正义之气森森凛凛然,如有鬼神之鉴临,读之令人惶恐凄恻,愧不自安;而若从此扪心猛醒,则又立觉祸福在我,如得天地之生意,贤圣可期;盖历历而指,则贤愚俱受其惠,循循而诱,则下学易於上达,亦切问近思之学也。夫如是,则劝善之效着,淑世之功深,而长养飞昇之道,化民咸俗之学,尽在於斯,则虽指之为葛洪所作也亦宜,虽谓之为上天所垂
后汉《太平经》是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现存只有明朝《道藏》的一个本子。原书一百七十卷,今本残存仅五十七卷。编者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并将和此经有关的几个问题加以考订说明。全书代表中国道教初期的经典,是中国哲学史、道教思想史上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