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论,宣扬“明心见性”,主张舍弃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师先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较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 百喻 ,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1]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广。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
《佛祖统纪校注(套装全3册)》把纪传体、编年体成功地融于一炉,还采用了宋代袁枢新创的纪事本末体这一修史法撰写《历代会要志》,将佛教的制度及历代兴废故实逐项详述,以补救纪传、编年二体的不足。
大藏经是佛教教典集成的总称,是研究佛教的根本典籍,也称为一切经、三藏经。一切经是表示大藏经汇集佛典之广,三藏经则指大藏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经的教典集成为经藏,律的教典集成为律藏,论的教典集成为论藏。经是佛指导弟子修行所宣讲的理论,律是佛为信徒指定的日常生活准则,论是佛弟子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论著。一般来说,佛所宣说的教、理、解、行才称之为经,其他的则称之为律、论,后世则把经律论统称为藏经。佛教的传布大致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应的大藏经也可以根据语言分为南传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大藏经,《藏书阁:大藏经(套装共4册)》所属为汉文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