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它们分别代表了浪漫抒情与写实言志的风格。与《诗经》相比,楚辞句法灵活,长短句转换自由,这便造就了楚辞舒缓婉转、参差交错之美。楚辞句子较长,一般为六言,也有七言,加之篇幅长、容量大,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心理和广阔丰富的生活,使作品益发多姿多彩。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例,二人作品总数不及《诗经》的十分之一,但作口叩风格的多样性却是《诗经》所无法比拟的。
楚辞是以楚国民歌为基础,经屈原加工创造而成、得宋玉等人踵武发扬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气 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它们分别代表了浪漫抒情与写实言志的风格。与《诗经》相比,楚辞句法灵活,长短句转换自由,这便造就了楚辞舒缓婉转、参差交错之美。楚辞句子较长,一般为六言,也有七言,加之篇幅长、容量大,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心理和广阔丰富的生活,使作品益发多姿多彩。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例,二人作品总数不及《诗经》的十分之一,但作口叩风格的多样性却是《诗经》所无法比拟的。
本书是孙常叙先生治楚辞《九歌》五十余年的学术结晶。他一反其他学者认为《九歌》十一章为孤立片段,无内在联系的观点,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结合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等学术成果,证明《九歌》乃一部系统的歌舞剧作(剧本),而非祭祀歌辞汇编,为重新认识《九歌》提供了方法范式。 他认为,《九歌》十一章由四个部分组成:迎神(《东皇太一》《云中君》)、愉神(《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慰灵(《国殇》)和送神(《礼魂》)。由于只公演了一次,其本意失传。另外,本书考证了《九歌》文本的写定时代,通过 诸版本《九歌》之异文考订其流传过程;考证了《九歌》中的众“灵”,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神岁星,系当时的战神,居五帝之首位;考证了湘夫人系居住
方铭、周建忠、汤漳平主编的《中国楚辞学(第20辑)》为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会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包括:楚辞学史研究、楚辞文献研究、楚辞影响研究、屈原事迹及思想研究研究、离骚研究、屈原其他作品研究、宋玉研究、楚史与楚文化及民俗学研究等。有的致力于理论探讨,有的进行文化照观,或进行宏观梳理综述,体现了目前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前楚辞研究的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跨文化的特点。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湖湘文库:楚辞章句补注·楚辞集注》为《楚辞》的注本。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长的一首充满激情、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人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批判了楚国的黑暗,抨击了小人与昏君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反腐是全诗的主旋律,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楚国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和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诗篇。
本书是王泗原先生在1954年出版的《离骚语文疏解》基础上增订而成,对全部《楚辞》进行了校订和注释。用语法、训诂、古音、文字、校勘的方法,从语法角度作训诂,辨正文字音读的讹误,阐释字句篇章的意义,决嫌疑,明是非,考证精当,自成一家。 扬之水先生《做学问是一种责任》一文介绍说: 《楚辞校释》是作者毕数十年之功,覃思精研而成之著,于校勘、辨韵、明表达、明义蕴等,皆有深相发明之处。尤对《楚辞》中一些比较重要,且又历来纷争不已的问题,提出了足以服人的见解。《楚辞校释》的意义更在于显示了一种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曹道衡先生《读楚辞校释》: 王先生既继承了乾嘉传统,又能大量吸取考古学、金石学成果,并且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解释历史现象。不但精确地训释了不少疑难问题,一些字义、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