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是宋代著名笔记,历来享有很高声誉。其内容涉及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经史典故、诸子百家、诗词文瀚,以及医、卜、星、算等,资料极为丰富。不仅如此,前人还称赞此书 考据精确,议论高简 ,誉之为 南宋说部之首 。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另外四种版本作为参校本,并充分吸收以往的校勘成果,因此文字和标点都可信赖。书后附有参考资料和人名索引,便于读者研读使用。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 《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但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亢。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
鲍廷博,字以文,号泳饮,祖籍安徽歙县,随父迁居杭州,后定居桐乡青镇(今鸟镇)杨树湾,故亦称桐乡人。清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和目录学家,以刊刻《知不足斋丛书》知名于世。 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阮元极赞其知识之渊博,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翅数万卷哉?『并赠诗称他『当世应无未见书』。 在藏书和刻书活动中,鲍廷博撰写了大量极富学术价值的题记序跋,本书即为鲍氏这类文字的辑录。全书所收,以《知不足斋丛书》鲍廷博所撰题跋为主(其子鲍士恭及孙鲍正言所撰数则亦一并收入),兼录其他文献保存的鲍氏题跋,共得鲍廷博题跋二百余则。辑录者又于每则题跋后加按语,一则交代文献来源,一则对于文中涉及人物加以笺注,颇有资于考辨书籍撰述收藏、传写刊
“来燕榭”是黄裳的书斋名字,“读书记”其实就是“题跋”。“题跋”是一种特别的文体,古人得书阅读之后的心得感悟,习惯于随手写在书上,写在书前面的是“题”,写在书后面的是“跋”,内容不外乎考证、品评一路。“题跋”写得出色、写得出名的要数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藏界尊称“黄跋顾校”,黄跋指的就是经过黄丕烈题跋过的书,还说“一经品题,身价百倍”。黄裳也说:“他(黄丕烈)曾经跋过的书的身价也被抬高到不可思议的荒谬高度。不管是怎样的破书,只要有他一两行题跋,就会身价百倍(其实百倍也不止),这则是很没有道理的。”黄丕烈的题跋,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对书本身有精详可靠的评审外,还喜欢记些买书经过、书肆、书估、书价、藏家,包括日常生活琐事也随手记入题跋,形成独特的鲜活生动的题跋风格。其实,黄裳的“题跋”
本书为唐代诗人张籍的诗集,由余恕诚、徐礼节整理。对张籍集进行了不同版本校勘,对诗句进行了注释,为绝大部分诗作了系年,对既见于张集又见于其他人文集的重出诗作了考据性质的判定,并且较为全面地汇集了后人对张籍的诗评。
游戏主人篡辑的《笑林广记(上下)(精)/文华丛书》是中国笑话书集大成者。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秀。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风格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是它 独到的特色。在形式上,以短小精悍者为主。
许倬云编著的《献曝集(许倬云自选集)》是学人名家自选集之一,《献曝集(许倬云自选集)》讲述了 :经济制度、现代文明系统,好像都逃不开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灭”的过程。中国易经,也有“元 、亨、利、贞”四个阶段。但历史还在行进,走到末路,可以重新起头:“贞”下再开始“元”,这一乐 观的想法,颇可补足“成、住、坏、灭”的悲观,至少人还可存在一个希望:结束以后,还可有新的开始 。新的开始,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这本书里面,我选择的若干文章,或多或少都反映这种期盼,其中 有对于知识分子的期盼,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对于经济制度本身的检讨,以及对社会公平应该如何做到 的讨论。
時代變遷,經典之風采不衰:文化演進,傳統之魅力更著。古人有登高懷遠之慨,今人有探幽訪勝之思。在印刷裝幀技術曰新月异的今天,國粹綫裝書的踪迹愈來愈難尋覓,給傾慕傳統的讀書人帶來了不少惆悵和遺憾。我們編印 《文華叢書》實是為喜好傳統文化的士子提供精神的享受和慰藉。
小修的诗文,刊刻行世,早是中郎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在吴县为他所刻的诗集。见《叙小修诗》所云: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这本诗集,未知卷数,今已不传。随后,他的诗文都由自刻,大抵是随得随刻。如说新刻诗二卷,附寄览。此集共十余卷,今街在校刻。承兄见数,弟已不多把笔,然前此诸作,倚是敝屦遗簪,不忍弃去,不得已典衣市宅,毒之子梓。杂着中颇有发千古所未发者土《月中可毕功,当附便羽寄入京华也。此外又有穴素史二一册,极可观。《答王章甫》》又如:拙诗一册,旧刻二种请教。《答董思白太史》像这种寄呈已刻诗文求教的话,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是屡见的。小修现存的诗文,包括《珂雪斋前集》、《珂雪斋近集》、《珂雪斋集选》以及《游居柿录》,都是他在世时郎已剔印传世的。现合为
小修的诗文,刊刻行世,早是中郎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在吴县为他所刻的诗集。见《叙小修诗》所云: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这本诗集,未知卷数,今已不传。随后,他的诗文都由自刻,大抵是随得随刻。如说新刻诗二卷,附寄览。此集共十余卷,今街在校刻。承兄见数,弟已不多把笔,然前此诸作,倚是敝屦遗簪,不忍弃去,不得已典衣市宅,毒之子梓。杂着中颇有发千古所未发者土《月中可毕功,当附便羽寄入京华也。此外又有穴素史二一册,极可观。《答王章甫》》又如:拙诗一册,旧刻二种请教。《答董思白太史》像这种寄呈已刻诗文求教的话,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是屡见的。小修现存的诗文,包括《珂雪斋前集》、《珂雪斋近集》、《珂雪斋集选》以及《游居柿录》,都是他在世时郎已剔印传世的。现合为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