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本书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象和悲剧命运,叙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
黄图珌是清代文学家、剧作家,善词曲,亦工诗文。他一生不求贵显,安于清闲的小官职位,寄情于山水诗文之间,追求精致闲雅的生活艺术。《看山阁闲笔》是氏著《看山阁集》中的《闲笔》部分,风格与《闲情偶寄》颇为相似,为典型的明清小品文,每题一小段,文笔清丽可颂。全书共16卷,分8个部分,包括人品部、文学部(含书画)、仕宦部、技艺部、制作部、清玩部、芳香部(含赏花、闺阁)、游戏部,内容风赡,分类明晰而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精神品味。作者既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潇洒风流,喜爱追求雅致的器物、高雅的格调,书中《制作部》甚至还有许多作者自行涉及的门帘几案图样,极为可爱。此次整理,除了校点以外,还作了注释,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欣赏《看山阁闲笔》提供了方便。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其诗独具个性,号为 诚斋体 ,历来受人重视。也正因其诗名太盛,以致掩盖了他的文名。事实上,其散文亦颇值得关注,数量众多,各体兼备,集中地体现了唐宋古文的优秀传统。其中一些序跋、尺牍、书札等散文小品,展示了宋人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趣,文辞雅洁,精巧灵动。 南宋词人姜夔曾这样说杨万里: 翰墨场中老斫轮,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优美的山水是杨万里小品文的重要内容。他宦游天涯,到处寻芳览胜,游山玩水。日常处理公事之余, 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 ,何等惬意。 闲暇时光,他似乎把日子也过成了诗。通过小品文,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精致的富含诗意的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图景。《水月亭记》中少年书生清纯洒脱, 每清夜读书倦甚
《菜根谭》由[明]洪应明著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包含20篇,总计约500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注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藏》总编纂之一孙钦善先生所著,在历代《论语》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其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方面,涵盖字词的语文解读、名物典制等内容考实以及义理辨析三个层次,同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求得三个层次的准确解释,阐明孔子的思想及有关文本的原意,一本书还原《论语》的真义。
邓艾民校注的《传习录注疏》首先将《传习录》所涉及的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为读者扫清了阅读的文字和知识障碍。第二,本书的优选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阳明后学,通过对王门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解读,“立体”地展示了阳明学的展开进程——为想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拾级而卜的阶梯。
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起,由山阴出发,至十月底抵达夔州上任,途经二十余府州军,全程五千余里,历时一百五十七天。范成大自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由成都启程,至十月到达苏州,全程七千余里,用时八十九天。 二人皆以日记体,写下沿途风貌、人文、交游、古迹,和前人作品中相关的内容。各以目的地命名,陆游称《入蜀记》;而范成大归吴,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称“吴船录”。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战国纵横学派的独传子书,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处世哲学和智谋思想。该书涵盖内容丰富、庞杂,理论系统完整,不仅是一部纵横家之书,同时也是一部对当今很有借鉴意义的外交书、兵书、商书。它不仅阐述了一个人们要利用阴阳互生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理论主张,开创了战国时期重人轻神的人文思潮,而且通过具体的游说过程和游说策略的精到描述,教出了一代又一代滔滔雄辩、叱咤风云的名臣谋士,再配以交友术、御臣术、取宠术娓娓道来,上至人君,下至黎民,无不把它视为至宝。《鬼谷子》的以自己为中心,为谋取富贵荣华而崇尚奇诡变诈、阴密隐匿之权术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有它张扬个性、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对处于复杂而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无论是为官经商,还是立身处世,都有
《孙子兵法》是为初学《孙子》者设计的,以疏通文意、注释简明为原则,能在白话译文中读懂的字、词、概念,就不再出注文。《孙子》博大精深,语言优美。对于一般的读者,疏通文句也不是难事。但要真正体悟到孙子思想中那政治家的博大、谋略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以及他那颗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美好心灵,则是需要一番研磨的功夫的。因此,笔者在前言中特别就《孙子》中最为关紧的闪光之点,作了阐释。虽是一己之见,却是笔者多年学习的体验,以它作为初学者导引,作为初学者思考的激石,还是担当得起的。所以前言不可不读。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战国中期齐人孙膑撰。孙膑,是“百世兵家之师”孙武的后代。膑非其本名。据说他曾与庞涓同拜在鬼谷子先生王栩门下学习兵法。庞涓先出师。任魏惠王的将军。他深知自己的
本书是一本日记体笔记,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等。故本书中也记载了不少俞氏的诗文作品和他对其他文人作品的介绍点评。书中对近代广州之史事、中越边境匪患的记述,以及书中收录的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介绍、反映德国历史的“骚体诗”,也为读者管窥清末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中外冲突的态度提供一扇窗口。
调鼎集是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据手抄本整理出版。该书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荤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类,将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本书是原著的注译本,主要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延伸阅读、名家杂谈等几个版块,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
苏轼的文中有*真实的人间情。他敬重自己的师长,《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的字里行间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潇洒自然。《记与欧公语》中,却又不失谐趣。《答秦太虚书》写家常琐事,平直动人,他宽慰他的学生秦观,虽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 ,但终究 胸中都无一事 。他爱他的朋友们,赤壁下、石钟山中、黄山上、安国寺内,都有他们一起谈文、写字、作画、唱词、喝酒的经历。 苏轼一生中*为重要的情感依靠来自家人,他们往往因日常的琐碎生活入文。他会自得于妻子王闰之不仅能诊断出牛的病症,还能够对症下药;自嘲于收获大麦后吃大麦时的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欣然于和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爬山看瀑布、观火烧云、看山月。而弟弟苏辙往往是他
梁启超对曾国藩较为推崇,认为其乃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经世致用之人物,常阅读他的作品,并辑录了曾国藩文字作品中,偏重实用、容易记诵的名言,编成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书中所收,大都是事关修身养性、行为处事的名言警句,对读者而言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在该书序言中,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的贤才豪杰中并不属于天才型的人物,但是他“一生得力在立志”,面对各种困苦局面,能坚持不懈,勇猛精进。而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并有可能做到的。
《中华活页文选》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成人版四种版本。三个学生版聘请著名的中小学教育专家主持编写,突出思想性、实用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记忆,有直接帮助。既注重积极配合广大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又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适合学生阅读。
盛唐诗至为发达。盛唐诗人若高、岑,若李、杜,若王昌龄、王维,其尤著者也。无高、岑、二王,则李、杜无从见其博大,虽云光焰万丈,而不能不互有挹取,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已。相较而诵,则学者可以揣摩借鉴,得于心而应于手,实有助于今日诗歌之创作也。 本书以明活字本为底本,并据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等补遗校勘。书前有作者编撰的《高适年谱》。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高适的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面貌。他较为关怀人民的生活,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本书以编年体的方式对高适的诗赋进行准确、详尽的注释,且繁体字体,竖式排版,让您重温古诗的古雅韵致。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包含20篇,总计约500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注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藏》总编纂之一孙钦善先生所著,在历代《论语》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其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方面,涵盖字词的语文解读、名物典制等内容考实以及义理辨析三个层次,同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求得三个层次的准确解释,阐明孔子的思想及有关文本的原意,一本书还原《论语》的真义。
《古籍整理识小录》,书名脱胎于清代王夫之《识小录》,从小问题见大章程。先是从经学到历史文献学展开总论,高屋建瓴;接着标点校勘、版本目录、考正三卷,拣择习见的经史文献中的上述课题,分而详述之,学养丰厚又不至曲高和寡,再加一章书评卷,可使初学者得以窥文献学之门径。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干家诗》、《续干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五朝千家诗》、《少儿现代干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中日友好千家诗》、《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