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淮南鸿烈集解(套装上下册)》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密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优选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四书”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宋邵雍撰,以元、会、运、世四个概念推演历史演变与兴衰,起于帝尧甲辰终至后周显徳六年己未,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因取法乎周易“元亨利贞”之方,故有“易外别传”之称。实际上是我国古典时代的“历史哲学”。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朱熹极为推崇此书,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甚至言:“康节(邵雍)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
本书为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系清代著名辑佚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二十五卷,共著录藏书4381部。所著录的均为常见版本之常见书,在诸书目中独树一帜。每书均附以提要,撮其要旨,论其得失,记其版本,考其授受。在中国目录学目前,本书不失为私人藏书目录的一部经典之作。
《白香词谱》原著由清代舒梦兰编选,是一本出现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简明易懂、极具实用性的词谱,适合作词入门者参考学习,体会古典词情。本书以上海古籍书店印行的陈栩、陈小蝶《考正白香词谱》为底本,由首都师范大学专家王新霞、杨海健注解,内有六十家著名词人代表作共一百首,凡一百调,按照格律标注平仄,并有注释、评析、词牌考原、词谱格式和词律解读五大板块内容,同时内含近三十幅古典版画插图,配合裸脊装帧,清丽典雅,丰富翔实,实用性高,是一份学词品词的佳选。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潘祖荫日记》收录整理潘祖荫自咸丰八年(1858)至光绪十六年(1890)间共三十多年的日记,间有间断。潘祖荫出身高第,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刑部尚书,更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他的日记在生活经历、日常琐屑外,深藏着许多珍贵的金石学、考古学、艺术史、图书流通史、艺术品交易的信息,并对晚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官场生态、应酬外交、教育科举皆有反映,是晚清社会面貌、士大夫生活的一个缩影。潘祖荫存世的日记有写本、刻本和石印本三种,内容有少量交叉,此前从未整理。本次整理合体,贡献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潘祖荫日记。
汉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赋,唐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诗。从赋中心到诗中心,处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演进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转折?本书立足于文学内部,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全书以诗赋二体文学为中心,以“文体秩序”(即诗赋间之关系与地位)与“文体生命”(即诗、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从宏观(通贯汉唐间的诗赋作者和数量、题材、手法、体式、功能等)、中层(六朝正史、文论中的诗赋)和具体(专论四位南北朝最重要的文学家)三层面,全景而多维地对汉唐间诗赋兴替作出概括与深描。由此对六朝诗赋在创作和观念层面的嬗变作到位的勾勒,进而再述六朝文学的演进。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专享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次整理《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作者在广泛吸收学界研究 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校勘破陈出新,全面修订。修订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初版一些编校错误;2.修改了正文中不同于底本的文字讹误;3.补充校例, 如“频婆”补充了数则方志释例等;4.修改校例,如《风月紫云亭》中“恁尊君”,初版“君字,形误为居”,修订版改为“原本君,作居,非形误,音假也”。后两种修订,也是 修订版的最重要价值所在,体现了作者在元刊杂剧整理工作上的进一步精进,对推动元刊杂剧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本书是作者对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全新笺释。绪论部分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尚书》的今古文之别、《尚书》的真伪问题、先秦时期《书》类文献的样貌、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价值和意义等做了重新探讨,厘清了《尚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文部分,对《尹至》《尹誥》《程寤》等14篇文献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和笺释,而在字形考释、文字训诂、断句编联等方面尤见作者功力,其中不乏新见。该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可信的清华简《尚书》文本,集中反映了近期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非常便利于学者使用。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绦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庐照邻、骆宾王以文词而齐名,并称“王杨庐骆”,也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企图改变当时“争鈎纤微,竟为雕刻”的诗风,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创作。他的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现实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的文诸体兼擅,有序、表、放、书、论、颂、碑等,多为骈体,以《滕王阎序》有名,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诵千古。王勃家学渊博,隋代文宗王通是其祖父。父亲王福时生当隋唐易代之际,弃暗投明,曾任官于交趾。王勃于唐麟德初年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不幸渡海溺水,受惊而亡,年不足三十。王勃等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旧唐书·文苑·杨炯传》云:“炯与王勃、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