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笔祸史谈丛 妆台杂记》由黄裳著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梦雨斋》是当代散文家黄裳01年后所作的结集,收入了八十余篇主要谈及清刻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刻本,清刻的装饰风格,颇有艺术性。《惊鸿集》是笔记的结集。“三十年前,余日以买书为事,几无日不得书,书市亦盛,挟册归来则读之,考索其源流及转徙之迹,登之簿录。举凡纸墨行格印记之属,一一记之,积久有十数巨册。”《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
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是元末明清笔记杂著中的杰作,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的珍贵资料,文献、学术、史料价值兼而有之。《辍耕录》成书后,刻本綦多,质量参差,清人着录已多有混淆。明刻本系统优于元刻本系统,其中玉兰草堂本很好,戴珊本最劣,因潘祖荫着录时误戴珊本为元刻,陶湘据以覆刻,张元济据以影印,导致后来的整理本均以戴珊本或出自戴珊本的本子作底本,因而存在大量错误。现有整理本除中华本外均称校点本,实则仅本稿作者完成的辽教本附有校勘记。现选用玉兰草堂本作底本重新整理,为学界提供一个高质量繁体版整理本。
张穆是我国清代边疆史地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学术目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关注时局及国家边疆安全,与祁韵士、何秋涛等人共同努力,撰写边疆研究著作。其所著《蒙古游牧记》被学术界广泛推重,不仅是《清史稿》等著作的重要依据,还很早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学术界对张穆其人、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张穆在中国学术目前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穆全集》首次将张穆在历史地理及学术史方面的著作进行汇总与集成,其中包括《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斋文集》《?斋诗集》《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丘先生年谱》等多部著述。 全书共4册,全面总结了张穆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整理了其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成就。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梳理张穆的学
《上海掌故丛书(全十册)》是一套汇集了十四种乡贤著作的丛书,由上海通社编辑出版于1935年。该丛书收录了元明清三朝有关上海发展之文献,共31卷,汇编为十册。其中有元代陈椿《熬波图》和明朝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另外12种都是清人撰述:叶梦珠撰《阅世编》,褚华撰《沪城备考》《木棉谱》《水蜜桃谱》,杨光辅撰《淞南乐府》,张春华撰《沪城岁时衢歌》,曹晟撰《夷患备尝记》附《事略附记》《红乱纪事草》《觉梦录》,黄本铨撰《枭林小史》,王萃元撰《星周纪事》,曹骧撰《上海曹氏书存目录》。该书由柳亚子题签,胡朴安题书衣,陈陶遗、黄炎培制序;每种书后,都有上海通社作跋,介绍编撰人履历及书的内容、版刻等。此次出版是上海通志馆根据1935年初版书再次整理修复,全套线装影印出版。
《春在堂随笔》,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九九销夏录》着重于对《易经》《诗经》《四书》的考校,也兼涉一些诸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汉瓦京砖、文人轶事等杂事。
曹方向编著的《甲骨文读本(精)/古文字读本》涉及的材料,是商代晚期王室 留下的龟甲和胛骨。按照甲骨文字内容,分为“世系类”“军事政治类”“天文类”“环境与自然经济”“动物类”等部分,不仅对甲骨文字形有解释说明,对我国上古历史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李致忠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目录编制等的研究,本书是李致忠先生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一部专著,通过选取中国古典目录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目”做为研究对象,将“三目”的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对文句进行笺注和掌故探源,并尽可能做出通释,每类之后加以按语,品评“三目”优劣长短。此书是一部目录学的重要著作,书中胜义很多,贡献很大,对学界相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程千帆全集》第四辑收录了现当代著名文史学术大家程千帆先生《闲堂书简》《闲堂日记》《治学小言》《古诗讲录》《逸稿》以及《学术年表》。程千帆教授生前教学著述之余, 也常以书信形式和朋友、学生谈古论今。这些流传在海内外的书信,经其夫人和弟子的努力,汇成一集,为《闲堂书简》,此次增补350封。《闲堂日记》据程千帆先生手书日记, 首次整理和出版。《治学小言》是程先生谈治学方法的短文。《古诗讲录》是据程千帆先生给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历代诗选”“古代诗选”“杜诗研究”等课时的课堂笔记 整理而成。《逸稿》专收程先生的逸稿。《学术年表》由徐有富教授率徐雁平、丁思露、杨珂等人合作而成,首次收入全集。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
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之一种。全书将研究五代十国的研究论著分为中文、日文和英文三大部分。为了便于学术界掌握五代十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动态所形成的工具书,时间下限到2019年。它将国内外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人物、民族、经济、文学、艺术、科举、军事、地理、法律、宗教、科技、考古、文献整理、金石、诗话、工具书、书评、年谱、年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收罗无遗,编纂成一套论著目录索引,以备唐五代宋史学界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学习者了解掌握和使用。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号篁墩,明徽州府休宁县人。成化二年进士,仕至礼部右侍郎,在明代文学史、学术目前颇具影响。本书系其文集《篁墩程先生文集》的校点整理本。本次校点,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正德二年何歆刻本为底本,参校以他馆所藏之正德本、嘉靖十二年书林宗文堂本、四库本等,书后附有程敏政佚文佚诗、本书相关序跋及程氏传记等资料。
《清诗别裁集》选录乾隆二十五年(1760)去世诗人之作,共录诗人近千名,作品近四千首,不少姓名不彰的诗人赖是书以存。此书所选诗作,在内容与艺术上均有一定代表性,大致反映了清初到乾隆间的诗歌创作情况,不失为了解清代前期诗歌之佳著。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为清代名人黄彭年的日记。分上下两册。黄彭年(1824-1890)清代官吏、学者。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南宋楼璹《耕织图》以其图文并茂的独特形式,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江南地区的水稻耕作和蚕桑丝织生产技术。本书以“《耕织图》何以诞生在江南於潜”为切入点,对《耕织图》创作的历史背景、突出贡献、多种摹本及文化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不仅对南宋吴皇后《蚕织图》、元代程棨《耕织图》等重要摹本进行了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更从农业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多个学科视角,揭示《耕织图》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阐释《耕织图》作为文化符号在东亚乃至欧洲的传播与影响,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和世界贡献。
《女诫》七篇言简意赅,针对女性在传统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点,教导妇女以谦敬守礼、贵柔处顺的方式立身处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说法,此书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而创作的,希望她们出嫁之后能谨言慎行,免遭耻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场的女教思想,开启了后世女性创作同类作品的风气。这些由女性编撰的著作作为传统社会女子教育的教材读物,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千余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其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谦顺”“执勤”等德行在过去帮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以退为进,安身立命,同时对于现代读者在和顺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启发作用。《闺范》一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嘉言,摘录了四书五经以及宋代以前的著述中关于女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