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本书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象和悲剧命运,叙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黄图珌是清代文学家、剧作家,善词曲,亦工诗文。他一生不求贵显,安于清闲的小官职位,寄情于山水诗文之间,追求精致闲雅的生活艺术。《看山阁闲笔》是氏著《看山阁集》中的《闲笔》部分,风格与《闲情偶寄》颇为相似,为典型的明清小品文,每题一小段,文笔清丽可颂。全书共16卷,分8个部分,包括人品部、文学部(含书画)、仕宦部、技艺部、制作部、清玩部、芳香部(含赏花、闺阁)、游戏部,内容风赡,分类明晰而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精神品味。作者既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潇洒风流,喜爱追求雅致的器物、高雅的格调,书中《制作部》甚至还有许多作者自行涉及的门帘几案图样,极为可爱。此次整理,除了校点以外,还作了注释,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欣赏《看山阁闲笔》提供了方便。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其诗独具个性,号为 诚斋体 ,历来受人重视。也正因其诗名太盛,以致掩盖了他的文名。事实上,其散文亦颇值得关注,数量众多,各体兼备,集中地体现了唐宋古文的优秀传统。其中一些序跋、尺牍、书札等散文小品,展示了宋人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趣,文辞雅洁,精巧灵动。 南宋词人姜夔曾这样说杨万里: 翰墨场中老斫轮,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优美的山水是杨万里小品文的重要内容。他宦游天涯,到处寻芳览胜,游山玩水。日常处理公事之余, 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 ,何等惬意。 闲暇时光,他似乎把日子也过成了诗。通过小品文,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精致的富含诗意的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图景。《水月亭记》中少年书生清纯洒脱, 每清夜读书倦甚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谢朓诗149首,文29篇,并按体裁将其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大致以创作时间之先后排列。本书包括前言、原文、题解、注释、汇评、附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谢朓留存文学作品的面貌。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中国古代的巴蜀神话,拥有着奇诡的想像和多样化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神话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等,其作品无一不受巴蜀神话的影响。《巴蜀神话文献辑纂》为学术性的资料长编。所辑资料为经、史、子、集、丛及四川各地方志中的古代文献摘录,编辑体例上将其按时代先后和类别分类排列,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巴蜀神话研究的文献资料。这项工作也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没有做过,为巴蜀神话研究的基础文献。
苏轼的文中有*真实的人间情。他敬重自己的师长,《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的字里行间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潇洒自然。《记与欧公语》中,却又不失谐趣。《答秦太虚书》写家常琐事,平直动人,他宽慰他的学生秦观,虽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 ,但终究 胸中都无一事 。他爱他的朋友们,赤壁下、石钟山中、黄山上、安国寺内,都有他们一起谈文、写字、作画、唱词、喝酒的经历。 苏轼一生中*为重要的情感依靠来自家人,他们往往因日常的琐碎生活入文。他会自得于妻子王闰之不仅能诊断出牛的病症,还能够对症下药;自嘲于收获大麦后吃大麦时的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欣然于和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爬山看瀑布、观火烧云、看山月。而弟弟苏辙往往是他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曹方向编著的《甲骨文读本(精)/古文字读本》涉及的材料,是商代晚期王室 留下的龟甲和胛骨。按照甲骨文字内容,分为“世系类”“军事政治类”“天文类”“环境与自然经济”“动物类”等部分,不仅对甲骨文字形有解释说明,对我国上古历史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本书为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系清代著名辑佚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二十五卷,共著录藏书4381部。所著录的均为常见版本之常见书,在诸书目中独树一帜。每书均附以提要,撮其要旨,论其得失,记其版本,考其授受。在中国目录学目前,本书不失为私人藏书目录的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