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作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而举世瞩目。包含《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清静自守。其书文辞博丽,深远隽永,充分体现了 道 的内涵,极宜修身养性。今本《关尹子》,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尸子》,战国时期商鞅的重要谋士尸佼著。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同时热衷于治国理政,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之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徐正英、邹皓译注的《春秋穀梁传(精)》为儒家经典 十三经 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榖梁传疏》,为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所收录。《春秋穀梁传(精)》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史记精讲》实际是一本 《史记》精华录 。它从《史记》的 本纪 世家 列传 112篇作品中选出了100个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而又在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上传播极广,对中华民族教育、感染极深的故事段落,这一百个故事段落分别来自《史记》原文的60个篇章。这些选入的篇章仍依《史记》的前后次序编排;每篇选入的故事段落,或一个、或两个三个,另加小标题,在各自的篇题下前后列出。在每个故事段落的原文后,有简要的注释,有流利的译文;在每个篇章的*后,有对于该篇全文与对该篇所选故事段落的扼要评述。读者于此既能客观地掌握历史,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性与文章。
《申鉴》为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有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荀悦从 仁义 为本, 五典 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其中关于治国之方、君臣之道,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前人的仁义之事对于后人来说,已经是明白的借鉴,但后人还需反复申述不忘,所以古代的圣王,他们对于仁义, 是反复地申述前鉴,信实地申述前鉴而不止息,这就叫 申鉴 。儒家的 仁义 是《申鉴》的理论核心,故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申鉴》 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 。 《中论》则是 建安七子 徐幹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加两篇逸文,共二十二篇,每篇论及一事,涉及治学、爵禄、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方面。继承孔、孟、荀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又加以生发,提出 中道 观,并以此用于指导实践,下救流俗,纠正时弊。 前者荀悦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本书以《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为底本进行校对,约请业内专家出注、翻译,纸面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