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张先 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 (《石林诗话》卷下)。其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其初以《行香子》词有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之句,人称为 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 (《归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 张三影 。《一丛花令》中有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 无理而妙 。 整理者对张先的
《甘肃简牍》的创办和出版,是在立足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学术研究方向的重要平台,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举措,是补充完善甘肃学术刊物内容结构的必然之举,对我国简牍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是推动简牍学进一步发展的新支点,以此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简牍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历史学、考古学、简牍学的发展和多学科融合,同时也是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的实际举措。 简牍学是一门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如古代语言文字、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军事塞防、历史地理、民族关系、中西交流、精神信仰、文化典籍,等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及时公开发表,有助于我们加深和拓宽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甘肃简牍》第二辑由甘肃简牍博物馆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本辑中刊载的论文以2021年8月7-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 首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 参会代表所提交论文为主。此次会议主要以出土文献和简牍爲主要研究内容,大会发言和提交论文主要围绕语言文字研究展开,涉及简牍文献、甲骨金文和敦煌文书等材料。其中又以简牍学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为主,计26篇。在本辑中收录有本次会议的主要筹备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洪帅副教授为 首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 撰写的会议综述。
《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是由作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分上中下三编,主要包括对简帛文献中疑难字词的考释及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两部分内容。简帛字词考释由战国楚简字词考释和汉代简帛字词考释两大部分构成,涉及上博简、信阳简、包山简、九店简、马王堆汉墓简帛等,材料丰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方面,涉及《诗经》、《吕氏春秋》、《仪礼》等典籍的词语新释。上述论文收入《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时,作者均对其进行了程度的修改和补充。
本帖是从木简中选择出类拔萃的、书法特征鲜明的隶书汇集而成的,编辑中并不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四平八稳这一点上,而是着重于木简隶书上的特质,以及视觉上的特殊性的理解方面,其目的是让学者探究早期隶书的真谛,领略其自然的书写方式和原始面貌。 全帖共收十一种类型的木简隶书,原简登出,分别以A、B、C、……英文字母标明,以示区别。其中A类简属于典型的扁平垂直的例子,与其相似的是将扁平垂直的要素进行极度夸张的E类简。两者不同之处在于E类的垂直线条稍有斜向的流动感,A类的则比较平稳严密;两简都强调波势,但在波势的处理方式上E类更放开一些。从这两类简中,可以看到石碑隶书的严整影子,以及木简隶书特有的速度感,体现了木简隶书的标准写法,书写者的技艺也较高,因此,这两种简是临习木简隶书必须掌握的基础写法。其它类
《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是由作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分上中下三编,主要包括对简帛文献中疑难字词的考释及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两部分内容。简帛字词考释由战国楚简字词考释和汉代简帛字词考释两大部分构成,涉及上博简、信阳简、包山简、九店简、马王堆汉墓简帛等,材料丰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方面,涉及《诗经》、《吕氏春秋》、《仪礼》等典籍的词语新释。上述论文收入《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时,作者均对其进行了程度的修改和补充。
徐秉言认为,在竹木上刻画,并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摹刻,而是二次创作,是自己艺术情趣,胸襟人格对原作感悟的体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整,根据自己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创作。如他所刻的由黄胄绘作的《赶集归来》图,对人物面部刻的较实较细,喜悦的表情生动外溢,有一种少女牧民特有的健康之美。而对驴和牧羊犬的刻画则充分利用了红木的肌理,用劈刀法刻出几个大写意笔法的块面组合,深浅浓淡,浑厚豪放,表现出了它们的肌肉结构和活泼神态,使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雄浑刀法在红木上得以再现。其虚实相间,动静有序,工写结合,赏心悦目,似比黄胄的原作更具神韵。 徐秉言的红木浅刻,能运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譬如他在他的作品《听雨》中,荷叶用削刀法和细刀法刻出徐青藤的泼墨法笔意,既有水墨淋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