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一千个左右出版的基本汉字的研究,揭示汉字的系统字理及其科学体系。这些字是汉字的骨干,其他数万个汉字大多由此孳乳产生。因此,掌握这些字理后,对理解掌握其他大部分汉字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本书2011年崇文书局出版后,受到国学专家和莘莘学子们的好评。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文学的专家张金桐博士,以《汉字里的学问》为题,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上著文专门探讨此书的现实意义,认为“无论对于初学汉语的外来学子,还是中国广大中小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大学生等,本书都是学习汉字的一部绝好的工具书,同时,她对于汉字方面的学术研究亦不无启迪。”
《左传》是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不仅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被奉为经典。本书撷取《左传》菁华八十余篇,逐一分析其层次结构、用字炼句、宾主调度、照应收局等作文之法,并对篇中权谋诈计、诡辩辞令颇有诛心之论。与一般文学评论者不同,林纾本身即为古文名家,引领一时文坛,又曾翻译外国文学百余部,深谙东西方文学之所长,故其鉴赏古文,往往能独辟蹊径、别有会心,多为文家经验之谈。 林纾的评点,不但可助读者一窥左氏文心之奥秘,提升古文鉴赏能力,而领会其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现代文写作,也将大有收获。
《说文古籀补三种(附索引)》讲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很好地使用西周的金文材料,它所收的古文、籀文实际上都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清代《说文》之学大兴,学者们除了利用文献材料研究《说文》外,开始注意到了出土的金文。首开风气的是严可均,他利用金石文字资料撰成《说文翼》,但不传于世。后来,王筠的《说文句读》采及金文资料,庄述祖撰《说文古籀疏证》专门收录出土文字,逐渐形成风气。 在这方面,较突出的是吴大激的《说文古籀补》。吴大潋(一八三五-九〇三》,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较高的造诣。他认为《说文》所收的古文、籀文都是周末(及战国时期)文字,真正的西周古籀真迹许慎并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