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帮助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传承与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全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说理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数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讨论中去,为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探索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两位作者的辛勤劳动使我们对数字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为多元化、批判性的数字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宣言,将是一本数字人文领域与社会学、信息科学、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以及人文学科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优秀读物。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言观与实践、文学语言本体研究与文体革新等角度,透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力图揭示出文学形式演进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增补一种可能的阐释方式。
本书阐释了中华文化精神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提出了文创理念这一当代文化发展新观念,并基于该理念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品质的传播意义与转化可能,展示了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创意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数字文创与红色文创等内容,讨论了在当代国际传播与人类新文明建设中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的趋势与启示,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创造力。
山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山 是在众山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 汉学家沙畹从泰山入手,深入剖析了泰山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尊奉的原因,以及泰山信仰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过程,从而探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宇宙观和 祭祀。沙畹曾亲赴泰山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碑铭与地方文献资料。他在书中 运用正史、碑刻、民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史料,将中国传统名山纳入文化史、政治史和 史视角进行考察,创立了中国神圣空间研究的基本范式。
《中国文化概要(第二版)》增补部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更能深切理解到语言是思维运作的一套符号,从词法到句法,都是该民族设定的程序系统。在这个意义上看,说语言给思维制定了模具,并不为过。通过翻译转达的语意,仅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一本以无厘头的问题为起点,能够 涨姿势 的极其有趣的人文科普读物。你有没有想过,假如霸王龙来到今天的世界,它们还能活下来吗?恐龙有没有可能是高智商动物?假如自行车的速度可以匹敌光速会怎样?能不能用木头来制造一台电脑?人插上翅膀也能飞起来吗?也许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呢?如果 假如 这些问题看起来荒谬可笑,实际上却意义非凡,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明白很多科学道理。就连爱因斯坦都承认,正是因为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他才开始了相对论的研究。事实上,千奇百怪的想法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将这些想法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了解世界的方法岂不是既特别又有趣?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科学基础,将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明末清初,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率众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佛学经义,还带去了思想、教育、建筑、雕刻、语言、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茶道、饮食、医药等中华文化和先进科学,日本称之为 黄檗文化 ,对江户时期的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直至今日。本书按一滴草、两黄檗、三籁集、四福寺、白鼠歌、千字文、独立信札、宾主联璧、黄檗三笔、山堂清话、隐元茶诗、朴老题咏等专题介绍黄檗源流风采黄檗文化的形成,探讨和研究黄檗文化,对促进福建与 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已根据福建省民宗厅的审读意见进行了修改。
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关键转变环节的了解,是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画论观念研究,以期为画史转变提供合理解释依据。 首先,本书通过自动化计算筛查中国画观念词汇。其次,采用数字人文手段考察中国画论观念及观念群的意义演化。接着,从引文关系中识别经典画论,考察观念基因对中国艺术的主导作用。最后,解读绘画观念演变背后的思想文化机制,理解绘画方法、风格、技巧等转变的原因。 本书适用于艺术史研究者、数字人文爱好者和计算机从业者。购买过书籍的读者若有需要,可免费提供相关代码,联系方式:niutyut@126.com。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家训文化,提出家训文化是中华家文化的基础,以家训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挖掘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作者还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教化特色,提出传统家训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蕴,包括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养生观等。此外,作者还对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原则和路径方法、传统社会家训家风与家族盛衰研究、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价值传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当代转型与新型家训文化建设等。
章 概念框架 第二章 重审高等教育哲学 第三章 提升系统质量 第四章 提升要素质量 第五章 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蒋伯潜《文体论纂要》既汇集古今众说又有自己的裁断,堪称民国时期集大成的文体论著作。著者在评述前人分体得失的基础上,兼容新旧、沟通中西,将狭义的文章与文学并列,构建了包含古往今来中国文体全貌的新的分类系统,并折中群言、阐明体类,精要论述了各体之特征、源流、作法,书末还附论风格,力求具体。此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今文体的概貌,也有利于其提升作文水平、 得体 表达。
全书分为9章,根据国家级项目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对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节日等非遗项目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在当代如何实现活态传承。 本书具有的鲜明特色: 本书适合作为了解非遗知识的专门读物。本书广泛覆盖非遗国家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中的七个门类,精选禹的传说、川江号子、傣族孔雀舞、川剧、绵竹木版年画、苗族蜡染技艺、彝族火把节等极具特色的西南非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历史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保护传承现状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本书探讨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未来路径与现实策略。本书将未来纳入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不仅介绍了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