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数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讨论中去,为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探索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两位作者的辛勤劳动使我们对数字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为多元化、批判性的数字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宣言,将是一本数字人文领域与社会学、信息科学、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以及人文学科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优秀读物。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涉及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涵盖宣传、网信、文旅、广电、文物等部门,是宣传文化战线“大会战”。本书作者是两办文件的主要起草者,为方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深入浅出理解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路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本书既在宏观上指出了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文化强国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具备加速度条件,又详细阐述了文化数字化政策和实践的对接点和贯通渠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既从操作层面清晰阐明了发力供给侧,激活文化资源,又在微观上透彻指明了文化资源在数字化体系中如何进入生产、进入交易、进入消费,文化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超市“开店”做交易,终实现资产化变现;既有制度层面的周密
本书阐释了中华文化精神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提出了文创理念这一当代文化发展新观念,并基于该理念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品质的传播意义与转化可能,展示了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创意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数字文创与红色文创等内容,讨论了在当代国际传播与人类新文明建设中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的趋势与启示,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创造力。
《文化和传播译丛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无法的方式进行的。 《文化和传播译丛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作者亨利 詹金斯是美国人敬重的媒体分析家之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潜心钻研正在以媒体融合形式发生的重要文化变迁。他把我们带入了《幸存者》节目拆穿者的秘密世界,那些狂热的互联网用户汇聚他们的智慧,以赶在节目播出和情节明朗之前去发掘节目的秘密。他让我们了解了那些自己撰写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传说的《哈利 波特》年轻,以及华纳兄弟公司力图控制他们的特许系列产品的经理人员。他给我们展示了《帝国》是如何把跨媒体叙事推向
本书紧扣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命题,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篇章,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与突出特性,深刻揭示 第二个结合 的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尝试探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路径,深入梳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与传承之道,着重强调增强文明交流互鉴之世界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帮助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传承与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全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说理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丛书。近几年来,在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在高质量发展道路指引下,文化与旅游融合越来越紧密,文旅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文旅新业态消费市场生机盎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本书首先从整体上分析2023年以来上海乃至全国文旅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市场亮点、存在的问题与化解路径;然后,以密室探险类文旅新业态项目为例,探讨文旅新业态的生成机制、发展逻辑、文旅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运用 多中心 理论,分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监督主体的监管责任和协商共治策略,构建文旅新业态市场监管体系;针对文旅新业态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建议;最后,分析文旅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并就 艺术介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家训文化,提出家训文化是中华家文化的基础,以家训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挖掘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作者还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教化特色,提出传统家训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蕴,包括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养生观等。此外,作者还对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原则和路径方法、传统社会家训家风与家族盛衰研究、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价值传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当代转型与新型家训文化建设等。
作者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衷实践对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实践,除对专业领域内过眼新书多有评论推介,亦尝试将专业视角对准当下,对当下出版、媒体与阅读生态都有犀利的观察与评论。此外,因其身体力行主持推广社区阅读实践( 阅读邻居 ),并积极尝试用新媒体推送私人阅读书单,所以本书亦辑录相当部分的短书札,以志其推广大众阅读的雪泥鸿爪。
本书收录了关于宝山的历史文化故事三十篇,皆为作者在对宝山历史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字创作,以记人记事记物、叙事抒情等方式,配以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向读者娓娓道来。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老城旧忆 ,内容为对宝山诸多标志性建筑与记忆场所的介绍和记录,以及相关历史故事的叙述。第二部分为 人物琐忆 ,讲述了宝山近现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事迹。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着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生动故事、充满生活气息的宝山,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智能终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深度嵌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使用多个终端的行为即为多终端使用行为,这些行为有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时则是无意间发生的。这些常被忽略的多终端使用行为恰恰代表了当下智能终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进程。日常生活中多终端使用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受到何种机制的影响即为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本书通过三部分实证研究建构了基于多终端环境、多终端使用动机和多终端使用行为的理论框架,证明多终端使用行为是在多终端环境下受到使用者理性行为系统和习惯、冲动为代表的经验系统共同影响的,进而揭示了多终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本书的研究丰富了智能终端使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媒介使用行为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在资本力量构建版权经济的努力下,影游媒介关系由异业竞争转向共融竞合,但始终未能克服低效联动问题。作为一种解决思路,电影与电子游戏正经由产业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建立起紧密联系且互促互进的共生系统。本书立足媒介融合语境,从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四个维度,探讨电影与电子游戏由 影游联动 向 影游共生 的互动关系变化,预见新型融合主体的生成逻辑。进而,本书提示人类必须保持对媒介共生引发内爆危机与感知重塑的警觉,以避免媒介反制。
本书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研究教育家精神。全书共分十四章,包括:绪论(含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等)、教育家精神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溯源、教育家精神的文化要素、教育家精神的文化特质、教育家精神与文学、教育家精神与历史、教育家精神与艺术、教育家精神与管理、教育家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家精神与区域发展、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影响、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路径、教育家精神的积淀与创新等。
本书是对《论语》及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在孔子诗学视域中,“诗”不是一种抒情诗文,也不是一部诗歌总集,而是承载着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诗学文献。其中“思无邪”为诗学宗旨,“兴观群怨”为诗学结构,“兴”为思想方法;孔门诗教是一种古典儒学哲学教育,“子曰”“诗云”乃先秦儒家独特的话语方式;“诗”与“仁”相通,孔子诗学是孔子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诗学奠立了先秦儒家诗学传统,赋予了先秦儒家哲学一种诗性智慧,从中可发掘新时代传统儒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