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帮助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传承与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全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系统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说理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微博语录集结而成,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社会现象的观察,为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和保持健康身心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套智慧的心灵指南,是一本富含哲理又浅显易懂、文辞优美又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心灵美文集。全书分为禅、语、心、灯四大章节:第一章 禅 ,以禅意生活引导人们在忙碌的日常中活出从容自在。从吃饭喝茶到休息睡眠,从自我修养到人际交往,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智慧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章 语 ,涉及爱国、进取、幸福、取舍等人生的多个层面,为周旋于小我与大我、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人们指点迷津,助力其化解累积的烦恼,积极奋进在每一个当下;第三章 心 ,融合东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精髓,为情绪管理、自我调心、心念力量、心灵健康等涉及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多个层面提供解决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言观与实践、文学语言本体研究与文体革新等角度,透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力图揭示出文学形式演进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增补一种可能的阐释方式。
文治堂 丛书,本书为 文化十二讲 之一,丛书包括《中国书院十二讲》《中国运河十二讲》《中国古诗词十二讲》《江南文化十二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丛书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以通俗的文笔将其蕴含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读者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本书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讲解。重点从思想、建造、器物、艺术四个方面,分十二讲:孔子、老子、韩非子,长城、兵马俑、造像,青铜器、瓷器、玉器,书法、水墨画、音乐,为读者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书阐释了中华文化精神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提出了文创理念这一当代文化发展新观念,并基于该理念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品质的传播意义与转化可能,展示了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创意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数字文创与红色文创等内容,讨论了在当代国际传播与人类新文明建设中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的趋势与启示,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创造力。
这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 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世界游戏都创造出了这种自内而外的、新生的、愿景驱动的潜能。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任意的方向去发展;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将创新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关键方法是以愿景、成果为导向的教练方式,这种方法如此温暖人心,以至于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建立自己主导的生命愿景。 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中华思想文化关键词365(汉英对照)》是*重点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成果之一。所选的"思想文化关键词",是指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关键词。此前这些关键词主要以辞典、词表为载体。像专科辞典中一般仅使用简单的语言对词条进行解释,更多是对词条出处的说明,缺少通俗有效的传播内容。而语文类辞典的解释则聚焦在单字或词语的字面含义上,对其思想文化内涵没有深入的说明。翻译和传播方面,思想文化类术语的翻译主要分布在各类双语辞典和外译的典籍作品中,不同译者对术语的内涵理解差异很大,译法上缺乏权威性。总之,对思想文化类关键词的已有研究和整理工作目前都是零散的存在,并未形成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的成果。"中华思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播学》正是在以上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文化传播学导论、文化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文化传播的模式、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文化传播的受众研究、文化传播调查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每章附有内容摘要、知识或案例链接、参考书目、关键词、思考题等,便于读者的巩固与提高。本书除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数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讨论中去,为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探索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两位作者的辛勤劳动使我们对数字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为多元化、批判性的数字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宣言,将是一本数字人文领域与社会学、信息科学、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以及人文学科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优秀读物。
本书对列宁的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两个方面来探索列宁文化理论的具体内容,找出支撑列宁文化理论的内在骨骼,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书稿从纵向历史演进的角度探寻了列宁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勾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理论的论述及其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为逻辑渊源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轨迹。从横向内容发展的角度就列宁文化理论的本质、结构、原则、功能、地位和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既提炼出那些至今仍有启迪作用的方法论原则和哲理,又突出强调该理论的主旨。按照这一研究思路,书稿主要从列宁文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发展历程、内容体系、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这五个方面对列宁文化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挖掘。
按照全国文化基层队伍培训工作总体安排,根据当前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缺乏统一教材的实际情况,为指导、推动各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2011年初,文化部委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编写了《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指导纲要》。专家委员会高度重视《指导纲要》编写工作,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地方图书馆、文化馆负责人。经过近一年努力,完成了《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和《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编写工作。书稿完成后,又广泛征求了地方文化厅(局)、公共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可以说凝聚了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指导纲要》顾名思义以“指导”为目的,以“纲要”为参考,为各地开展基
本书犹如一部简明乡村振兴百科,围绕中国 三农 问题的历史渊源、政策设计、经济理论、地方案例、国际比较等方面,以讲故事、摆事实、表争议的白描式手法,全景式展现了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图景。
蒋伯潜《文体论纂要》既汇集古今众说又有自己的裁断,堪称民国时期集大成的文体论著作。著者在评述前人分体得失的基础上,兼容新旧、沟通中西,将狭义的文章与文学并列,构建了包含古往今来中国文体全貌的新的分类系统,并折中群言、阐明体类,精要论述了各体之特征、源流、作法,书末还附论风格,力求具体。此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今文体的概貌,也有利于其提升作文水平、 得体 表达。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在对历代戏曲理论资料汇总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历代戏曲理论著作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古代戏曲理论加以总结。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对戏曲理论上的一些重点理论家和重要论著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既对每一时期的戏曲理论有总体的研究和论述,又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理论家及其论著,对其加以专题研究与论述,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理论广度和深度。
本书从两个角度阐释了视觉技术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一是,从 视觉技术形态 的演化路径入手,探讨印刷术、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视觉媒介的技术力量在形塑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中的作用;二是,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入手,探索视觉技术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和形塑文化生态的理念、方法和路径。此外,本书从 技术 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态的演化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的电视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尤其注意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转型和全球化时代新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