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 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 第2辑》收录了电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读文章,由作者葛颖、陈黛曦逐个镜头反复观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经典的拉片教案。所谓拉片,就是精细地研读一部影片,逐个镜头分析画面及视听语言背后暗含的线索。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电影插图,带领读者穿越银幕内外,探寻电影奥秘,体验视听盛宴。此外,通过作者葛颖、陈黛曦对《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读,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样本,看清社会结构、人性欲望,更准确、更专业地理解影片。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人类劳动是否完全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技术革新的时代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与技术之间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关理论和运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以影片、银幕和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锁定观看行为这一方向,以《黑客帝国》等 元宇宙电影 为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为人们深入理解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打开一个新视角,启发人们对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是一本能显示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和中国人的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文化读物。本书不仅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新鲜的、有深度的认识。作者认为,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阅读本书,读者在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感受到中国人的活生生的性格、灵魂和情趣。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有情趣,有韵味,有中国风格。本书精选几百幅唯美彩色插图,文字与图片互相映发,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建构起跨文化传播的技巧。通过理解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学生们可以为了职业生涯或私人关系,而更容易地学习其他文化。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华思想文化关键词365(汉英对照)》是*重点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成果之一。所选的"思想文化关键词",是指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关键词。此前这些关键词主要以辞典、词表为载体。像专科辞典中一般仅使用简单的语言对词条进行解释,更多是对词条出处的说明,缺少通俗有效的传播内容。而语文类辞典的解释则聚焦在单字或词语的字面含义上,对其思想文化内涵没有深入的说明。翻译和传播方面,思想文化类术语的翻译主要分布在各类双语辞典和外译的典籍作品中,不同译者对术语的内涵理解差异很大,译法上缺乏权威性。总之,对思想文化类关键词的已有研究和整理工作目前都是零散的存在,并未形成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的成果。"中华思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大范围开展,我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 一带一路 沿线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编。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卷汇集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伊朗等十四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以理论探索、社区的主体性、遗产旅游的乡村影响、非遗名录与列入规则、乡村民间工艺、遗产化反思、口头传统的资源转化的实践与经验等9个专题,系统呈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的经验、举措与学术成果。由多国民俗学家及文化学者共同完成。
本书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传统诗学进行的一番审视与解读。从特定范畴与命题切入,通过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来涵义及演化脉络,再逐步提升到古今会通的理论观照点上来。这些专题虽远不足以包罗中国诗学的全部精粹,但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带动起来,且互相关联。编排上,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情志 、 境象 、 言辞体式 三个层面,大体与中国诗歌艺术的 意 象 言 系统相应。各个专题之上有一篇总论性的导言,对中国诗学的精神特质作一鸟瞰式提挈,结语部分侧重在诗学传统推陈出新的估量,也是就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点分疏。 全稿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立论新颖,论证有力,是一部高质量的诗学理论著作。
本书是 上海近代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系列丛书的本,在作者罗婧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参考《上海道契》《上海年鉴》、行名录等资料,将1843 1869年间在沪洋行的时空分布、经营种类等做了细致梳理,并结合一些大比例尺城市地图,探讨洋行租地、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在上海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洋行所起的作用;同时还利用《北华捷报》《上海新报》《申报》中一些广告和启事等信息,对洋行进行了微观研究,试图以此复原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景观,探索上海早期的城市化进程。
佩里?安德森是英国第二代新左派的领军人物,被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其理论在英国马克思主义乃至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图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书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性探究安德森晚期思想、深化与拓展方法论的自觉、总体性把握安德森思想以及在具体历史语境中梳理其社会主义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走向。本书正是要梳理安德森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重构早期安德森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填补晚期安德森思想研究的学术空白,揭示安德森文化霸权范式与总体权力范式的形成过程与理论内涵,解读安德森在两个思想范式下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以求确定社会主义在安德森思想演进中的统摄地位,揭示安德森复杂思想成果所构成的多层次理论体系,推进安德
本书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研究书系 的导论部分。它从 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 这个层面着手,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循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结合对象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纠正了那种单一套用后现代理论解释西方汉学的知识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的混乱倾向。
作者从文化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人类交际现象(communication, 包括传播、话语、修辞),提出 文化话语研究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两个相联的范式,主张探究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的差异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指针,作者对人权、贸易、城建、国防、科技话语分章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年首次出版,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此版为修订版。
本书有助于深化唐代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唐代三教论衡受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政权的三教融合政策、诸种诞节表演伎艺和魏晋清谈的影响,逐步远离政教冲突和教理辩论,融入宫廷游艺活动,终演化为唐以后国家节日之政治活动中宗教界身份展示的表演伎艺。此演化对唐代士人的三教融合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有助于拓展三教论衡的研究路径。学术界常从中印文化交流、儒释道三教教义融合两种渠道来考察,轻视了仪式性、程式化、娱乐性等特征,本项目成果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唐代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学科的研究,为此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路径,为相关学科的教材编订、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