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一川烟草满城风》和《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都跟吸烟和烟草行业有关。前文中,朱石生从烟草的源头讲起,一种几千年前美洲原住民就开始享用的植物,从咀嚼到吸食,变换使用方式,吸烟从通灵之入口变成具备社交礼仪功能,直至十五世纪末烟草经由哥伦布及其船队带到欧洲,吸烟热风靡欧陆和英国,并陆续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而烟草消费历经多种形式,卷烟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吸烟方式,这背后是一个烟草帝国的崛起。人类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揭示出烟草导致癌变的细节,从医学界普及给民众,此路漫长且曲折。二十世纪上半叶,烟草公司的广告宣传帮助美国烟草行业飞速发展,与同期科学界对香烟健康风险的担忧、肺癌病例的徒增形成鲜明对比。后文中,晨星拨开迷雾,从 如何证明吸烟导致肺癌 这个议题入手,还原
《故宫营造》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 本书是一本由专业学者写给读者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和普及性。
《中国鱼文化》是中国*部关于中国鱼文化的民俗学专著,对中国鱼文化的内涵、功能、鱼谜、演进、发展等做了详细的探讨。从内涵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捕鱼之术、鱼食制法、鱼信鱼忌、鱼与军旅、鱼图、鱼话。从功能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始生导向功能如图腾崇拜、生殖信仰、祈望丰稔物阜;外衍导向功能如辟邪消灾的护神、星君兽体的象征、世界的载体、沟通天地生死的神使、表阴阳两仪的转合、通灵善化的神物;内化导向功能如巫药与占验、祭祀与祝贺、游乐与赏玩。从鱼迷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鱼类献宝、和合与双鱼、鲧与乌鱼、人鱼与孟姜女。随着农耕的发展、龙的冲击、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中国鱼文化在适应与整合中不断变迁,虽受到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衰微之势,但
克拉维约于十五世纪初叶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中亚撒马尔罕见贴木儿大帝。他以游记体裁将沿途各地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以及风土人情、宫廷生活等记载下来,用西班牙文写成了这本书。十五世纪有过抄本,到1582年才将抄本付印出版。本书是研究中世纪中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长三角地区,观众在书场里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说书和弹唱。故事每周都在书场里上演,主题一般围绕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上海和有 园林之城 之称的苏州蓬勃发展着,《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是对这一迷人的口头叙事传统所做的全面介绍。 说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与戏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当下,苏州评弹是世界上*有生命力的说书传统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活跃着数百位说书人。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对传统说书艺术的鉴赏,马克 本德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聚焦语境化的叙事表演,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传统艺术的概述。除了提供历史和相关的社会背景,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在表演中打开和探索口述领域,为不了解说书传统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national treasures,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本书,详尽谈论了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古代工艺美术的形成和流派;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这是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重点学科支持的项目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 中的一个子项目。书写的是丝绸之路上曾经叱咤风云过的一些民族和王国。她们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历史、文学、人类学不断书写和发现的命题。它们也曾经给历史留下了太多的谜底,这本书就是来揭开这些谜底的。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 回忆录四部曲 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终远走台湾 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 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 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 回忆录四部曲 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等,共7000余字,本书提出了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丰富和深刻,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非常深远。 《孙子兵法》历代的各种版本将近四百种,现存早的版本当然是银雀山竹简本,其次是现存于日本的樱田古本《孙子》,学者或考为唐初写本。《孙子兵法》前六篇主要论述战略问题,后七篇侧重于具体的战术,而辩证思想贯穿于全书。《孙子兵法》举出一系列矛盾的范畴,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向对立面转化。
????本书为作者遴选出的38篇论文,汇集了作者所涉及的学术研究各个方面的代表作,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古籍文献”,包括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家公案,历代藏书家事迹及其藏书的流通、聚散历史等;第二部分“版本目录”,论及我国古代古籍的版本、目录学内容,兼及古籍刻工之研究;第三部分“文史杂著”,则既论历史文化,又谈津门人文掌故,更抒作者自身五十年从业之旧怀。
所收各篇,门类繁多。这套书叙事谨严有据,文笔条畅清新,给人以大量的知识,开拓思路。让一些文史知识分子从呆板的纯学术旧框框中跳出来,发挥其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功能。 该书为“皓首学术随笔丛书”之“戴逸卷”。内容包括作者在已发表过的学术随笔中精选的与新增的学术随笔共7卷67篇。 该书为“皓首学术随笔丛书”之“戴逸卷”。包括作者在已发表过的学术随笔中精选的与新增的学术随笔共7卷67篇。内容有学术观点的一得之见、学术著作的序跋评论、学术会议的学术性即席发言、生活习俗的学术小考订、学术鉴赏等。选文具有的学术内涵,能达到传播治学经验与心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与推进学术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