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说: 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出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后大家一起和稀泥。
本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15个方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和精辟论述,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学理性相统一,为深刻理解 两个结合 的鲜明时代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益借鉴。本书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规律,科学厘清和深刻剖析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从而在大局大势中把准方向、锚定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胡适是这个伟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了"文学改良"的主张。本书力图另辟蹊径,从胡适关于新文学的 主张 、其创作新诗的 尝试 及对同时代人的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创作的 评点 三个方面,展示胡适对五四新文学的重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首次编入据胡适手稿发掘的三篇佚文,即《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序、《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编选感想和重印《新青年》杂志感言,以期更完整地展示胡适的新文学主张。
文革 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声疾呼: 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处在 文革 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流汹涌, 树欲静而风不止 。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 右派分子 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 黑帽子 ,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 夹着尾巴做人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而不至于心理
本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学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
本书主要包括 鲁迅与期刊 鲁迅生平与作品研究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史料 辨证 鲁海漫谈 读书杂记 海外鲁研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和研究 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3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内外**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
情境的转化、主体的融入非常自然地导致文化内容的调适与抉择,在此意义上,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古今情境自然不同,古今文化自然有别,今人怎样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可用的文化元素、怎样发掘很考验今人的智慧。 《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转化发展实践研究》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传统文化忠孝伦理与家国情怀的结构,进而关切现时代语境,使之凝练成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述,回归社会主义伦理价值体系中。
《文化拯救》分别讲述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十六位先贤(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叶圣陶)编写教科书的往事。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政治倾向各异,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教科书是传播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主要媒介,将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集中研究是一个崭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值得学界和大众关注。本书资料扎实,语言平实,叙事翔实,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美学内涵,是历代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戏曲作为一个行业,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虽然很多语言,并不为外人所
本书共二十讲,具体包括:“周易到底神秘在哪?说说孔子这个人、庄子和他的朋友、看看墨子在干啥?中庸之道,我们的姓名从哪来?方块字的故事、书籍的前世今生、漫漫考试路、古人的衣裳怎么穿?舌尖上的中国、古人怎么出远门?怎样学诗词?唐代的声音、宋代的歌声”等内容,全面覆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且要而不繁,叙述清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非常契合青年学生欣赏口味。
本书作为《管子》的大众化普及读物,对当今依法治国的实践和社会建设,有重要启发借鉴意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诵读的推广读本,生动有趣,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全书共分二十四讲。从讲到第二十三讲,趣谈《管子》精华,通俗解读《管子》重点篇目,阐发《管子》法治谋略、法哲学和修身治国的名言警句。每篇分 名言警句 、 趣谈 、 原文 和 释文 等栏目。谈《管子》精华,通俗解读《管子》重点篇目,着重《管子》的法治谋略,法哲学和修身治国的名言警句。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风俗是社会之基石,事关国家民族之兴衰。从风俗角度入手、通过移风易俗行动以求善治,是中国传统社会富有特色的治国思想和理政之道,且影响至今。本书所收集的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或微观的层面,围绕中国人的风俗观、移风易俗观及其流变,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组织的移风易俗行动及其成效得失等展开讨论,是对中国人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的专门研究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