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 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
《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传习 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这是一部分析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随笔,借助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进行对话,结合社会发展中的具体的事例,从学理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变化。该书稿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这些社会变化,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 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与霸权、文化、抵抗与战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堪称文化研究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
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 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 、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 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 经络脏腑 、 五行学说 等。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
文革 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声疾呼: 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处在 文革 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流汹涌, 树欲静而风不止 。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 右派分子 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 黑帽子 ,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 夹着尾巴做人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而不至于心理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 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 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本书有别于同类校史著作,采取以论代史叙述法,关注清华之所以为清华,即清华区别于别家高校的特点。 全书以清华的风格概括,从格局、格式、格调三个层面,介绍清华大学的办学特色与风格。上承梅贻琦的《大学一解》,接着往下讲,使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的百年清华风格的得抽象概念落到实处,通过众多教授、学者群像,学生的面面观和工字厅、荷塘、日晷、学斋等景观建筑上。 全书从110年历史出发,内外兼具地全方位介绍清华大学110年来办学育人的实践特色,包括清华的文化内涵、清华人的人文气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表现等,展现百余年来清华大学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 清华的风格 。
这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 国家,每当我们听到这个词,都会由衷感到亲切而充满温情。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即使身在别处,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情感也植根于此,我们的思念也缠绕于此。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家园。 然而,这个家园实在是太大了,她的历史也极为悠久,曾在其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人,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所发生的一个个事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欢乐与悲伤,我们并不都能听得到、感受得到,更不用说去真切地领会了。所幸的是,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久地徜徉于这个家园的某一个区域,爱她并研究她,熟知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甚至于她的一颦一笑,他们将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家园的风景,了解她的过去,倾听她的诉说。 这样一群人就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他们将
刘海霞所*的《前期创造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以前期创造社三位元老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的自传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自传写作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后,分析了创造社同人自传写作的现实缘由,分别梳理了三位元老自传写作的概貌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遵循传主们的人生轨迹,分别对传主的家乡与家庭、留学之路与文学志趣、时代情结与个人情欲、创造社的集结与离散、婚恋世界与情爱观、自传作品的文风气韵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文本比较。不仅呈现出创造社作家共通的成长之途与相近的文学志趣和艺术追求,也展现出 五四 一代知识分子驳杂的真实面貌与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