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传习 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权威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如果说《这里是中国》从自然之美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很好风景,《这里是中国2》从建设之力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那么《这里是中国3》便是从文明之脉的角度,史诗般地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00亿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家园。可以说,《这里是中国3》是一个以“人”为母题来讲述,关于“我们的家园、城池、文明创造与华夏精神”的故事。全书以一万年为时间尺度,以古建文化为线索,讲述960万平方千米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人们,如何用智慧缔造了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从此瓜瓞绵延、赓续万年。其间,对有地理、经济、文化坐标意义的地域、省份、城市勾其貌,爬其根,理其文。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文化符号,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对中华文
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 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与霸权、文化、抵抗与战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堪称文化研究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
这是一部分析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随笔,借助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进行对话,结合社会发展中的具体的事例,从学理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变化。该书稿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这些社会变化,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有别于同类校史著作,采取以论代史叙述法,关注清华之所以为清华,即清华区别于别家高校的特点。 全书以清华的风格概括,从格局、格式、格调三个层面,介绍清华大学的办学特色与风格。上承梅贻琦的《大学一解》,接着往下讲,使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的百年清华风格的得抽象概念落到实处,通过众多教授、学者群像,学生的面面观和工字厅、荷塘、日晷、学斋等景观建筑上。 全书从110年历史出发,内外兼具地全方位介绍清华大学110年来办学育人的实践特色,包括清华的文化内涵、清华人的人文气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表现等,展现百余年来清华大学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 清华的风格 。
如何打造一本畅销书、一首流行歌曲或是一部电影大片? 为什么爆米花和可口可乐在电影行业里扮演的角色那么重要? 迪斯尼公司和默多克在中国失利之后,成功地打入印度市场了吗? 宝莱坞让非洲人着迷,巴西长篇电视连续剧牢牢抓住了俄罗斯人的心,他们究竟怎样做到如此效果的呢? 为什么瓦隆人要看译制片,而弗拉芒人要选择配有字幕的原声片呢? 为什么美国的娱乐模式取得了成功,而欧洲的模式却走向了衰退? 为什么穆斯林传媒界誓死捍卫的价值观,*终却与迪斯尼宣扬的价值观异曲同工而又不谋而合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在五年的时间里,走访了全球三十个国家,在各大娱乐都会采访了一千两百余人,分析演员的演技和利益团体的生存之道,追踪五大洲内容产业的动向。从好莱坞到宝莱坞,从日本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半岛电视台位于
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王召强,近年来在校内校外带着一群学生整本整本地阅读经典,积累了一批老少咸宜的经典导读课。在新著《读书破内卷》中,王老师精心择取11种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带着我们再次出发。小说、诗歌、散文,文学、历史,哲学、中西人文学科经典之作尽在网罗。深入浅出,穿梭于作家的时代与生活、思想与精神;旁征博引,从图书到影视,从传记到评论,打开多元的阅读格局。
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 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 、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 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 经络脏腑 、 五行学说 等。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
故宫院长说故宫,跟随老院长的文字与图片,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的前世今生。 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为严整 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 垂帘听政 ,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 西四宫 。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 水晶宫 ,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 落后 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 其时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古代中国文化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本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学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
这本书里,妹尾河童将自己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移向了厕所,于是有了对49位日本名人家里厕所的采访,对东西方厕所的历史演变也略有着墨。在这里,河童又一次展现了其不同寻常的魅力,不仅让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甚至羞于谈论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还让那些包括学者、艺术家、文化评论家、建筑师,还有棋手、投资家、企业家、探险家等各界名流在内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生活中*隐秘的角落、他们各自对厕所的理解乃至与之有关的种种怪癖一一昭示于人。厕所在被做了这一番窥视之后,或许已不再是一个用到时才会想起的隐秘之处,它可能还会使人想到健康、饮食、环境保护,以及厕所蕴含的除了其原初功用之外的诸多可能性。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30位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馆长接受了访谈,访谈问题包括个人职业成长、图书馆管理理念、领导和管理风格、馆长的日常职责和工作、所在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与思考。这些图书馆遍布全球,包括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俄罗斯等。这30位杰出的管理者详细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理解。本书图文并茂,展示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与服务,为各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洞见和国际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