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 酒 (相当于酒精性饮料)、 饮 (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 醴 这种饮品属于 饮 的范畴,不属于 酒 。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
善 作为中华文明基本的组成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宣传和弘扬 善文化 是突出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同时,善也是人性和人生态度的反映,内附于人的道德素养之中,外化于人的言行举止之上。《中华善字经(少儿版)》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论述,详尽阐述了 善 的真谛,它用精练的语言宣扬了历史上 善 的光辉榜样,同时也紧贴时代,道出了激浊扬善的时代主流,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突出了弘扬善文化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丁忧作为一种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素材之一。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也是传统中国人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人重视养老,国家也把养老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而这种职责与自觉,无疑是与中国的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古代孝与养老的关系——养老战略与老人福利、养老与救济机构、家庭养老与养生、退休官员的养老、养老法律保障。
暂无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共分民本卷、忠孝卷、荣辱卷、爱国卷、修身卷、仁爱卷、气节卷、慈善卷、勤俭卷、诚信卷十卷,以“?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勤俭卷》。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勤俭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本书由杨明辉编著。
和 (中庸),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说文》中有 中,正也 ; 庸,用也 。 中庸即 中和 也 。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中的关系。 和 (中庸)的概念很早由孔子提出,但类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孔子的中庸思想,首先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对中庸评价极高,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所以,中庸作为首先观念十分重要。孟子认为,中庸是维系人们正常社会秩序的原则。人若能做到中庸,就符合事物发展的道理。但中庸离不开权衡,如不知事物的发展变化,那么就同 执一 一样了。这样就损害了圣人之道,就会抓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荀子认为,中庸即 中和 ,指处事宽严适当。 《札记》中, 和 (中庸)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和 (中庸)是人的首先修养,是君子
《和/*国人的美德》由朱辉宇编著,主要内容: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隆重举行。当晚,“活体字模”成为震撼全场、广受欢迎的节目。由896位演员操控的“活体字模”相继变化出古体和现代汉语的“和”字,赢得了全场喝彩。在*国人实现奥运百年梦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和”?因为“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的境界是修养之道的*峰:“和”的品质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养。如此,系统梳理“和”的思想,了解其演进、发展的过程和思想实质,结合现实生活继承和发扬传统“和”的美德,就成为每一位*国人必须关注的问题。 《和/*国人的美德》适合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