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普遍/个体、形式/质料、知识/德性,到近现代,又关注主体/客体、感知/理智、逻辑/经验、心灵/物质、分析/综合、意义/对象、语言/实在、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等等,这些都与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体验有关,但却恰恰漏掉了与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也就是以 家 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为亲密经验的哲理。 人首先是从父母的结合而得生命,在子宫中已有混蒙经验,从出生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怀抱中学会直立行走和语言,在家人关爱和兄弟姐妹关系中生发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关系感、道德感,学会各种技能。到他/她能离开父母时,性相已经成熟,意识已经敏锐,世界已经越来越丰富,哲学思考也触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间和世界,还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儿同时还报父母,*后在儿孙照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 酒 (相当于酒精性饮料)、 饮 (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 醴 这种饮品属于 饮 的范畴,不属于 酒 。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
《忠》是《汉字中国》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试图从“忠”这样一个汉字的微观视阈出发,通过探究其起源、内涵、外延,勾勒一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宏大轮廓。它以“忠”自“中”出为起点,探究了“中”之中正的 初含义,揭示了“中”“心”结合是为“忠”的内在动力机制,并由此出发细致研究了历朝历代“忠”观念的演化历程,以及“忠”这样一个派生性的,并非 为古老,且 初表示为“不偏”“无私”之意的范畴,如何能够在众多较之 为古老、 具有首属性特点的范畴中脱颖而出,上升到“ 群伦”的高度。借助思想家的深邃思考、社会政治活动参与者的或惊天地、泣鬼神,或悄无声息的默默践行,洞察了“忠”自身存在着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相契合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忠”在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家国情怀养成、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 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本书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振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本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校订了引文,增加了 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代圣贤总结和归纳出了无数启人心智的名言佳句,也提炼出许多富有警世意味的俚语俗语,这些千古名言巧譬妙喻,明理析奥,以其思维美、内容美、语言美一向为人们激赏和传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参照,是我们每一个人凭理处世、治家劝学、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的“圣经”。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不仅教导我们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中华圣贤经(精)》(作者中华圣贤经编委会)是一本富有启迪性和哲理性、知识层面宽广、寓意深长的古今圣贤名言的集成之作。全书将古今圣贤名言的精华加以认真梳理,并注入了当代思想新元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在《增广贤文》的基础上,收集了
《忠恕·谦逊》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之一,由黄晨、南慧珠、封洪、王永编著。《忠恕·谦逊》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关于忠恕、谦逊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智慧·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之一,由陈金华、由淑敏编著。《智慧·诚信》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关于智慧、诚信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中华传统美德:孝·义·仁》包括孝篇、义篇、仁篇三个部分,关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该书为*“十五”规划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掘与应用于高中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本套书分为五个分册,包括1.智慧 诚信;2.忠恕 谦逊;3.勤俭 孝敬;4.仁爱 坚毅;5.礼让操守。这套书里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从此书的逻辑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书的前4章和后6章实际上是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全书不仅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个中心命题,而且赋予它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内容。作者在坚持严谨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概念,而且善于进行新的理论阐述。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使人读起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前4章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关系入手,合乎逻辑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概念;又从分析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系入手,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的概念,并使之成为贯穿于后6章的核心概念。其中的第二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人精神”及和谐精神的研究和梳理,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精神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小品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明是小品文的集大成时期。本书选取了晚明54位作家的159篇小品文,按体裁分为论说、序跋、记传、书简、日记五类,加以简明诠释,以 使读者披卷无碍,问心有会 为务。书前有 叙例 一篇,陈说选本由来与体例,书后有 附录 二篇,汇录37位作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以备读者检阅。新编本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对全书白文、引文做了核校,订正了注文讹误,增补了部分注释和作家小传,并在书前附 新编导言 一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了解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孝是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风俗中广泛的内容之一。本书从多个方面讲述了社会风俗中的种种孝文化。在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中,作者结合古人实例,重点讲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长辈。在孝与人生礼俗中,作者还分别就婚姻、生育等礼俗中反映的孝意识进行了叙述。在丧葬风俗中的孝中,分别就丧葬仪式中反映出的孝文化进行了论述。在孝与祭祖风俗中古人慎终追远的祭祖行为中包含了对先人的无限缅怀和孝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孝经》是儒家典籍中*早以 经 命名的书,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孝经》列为国子之书。南宋以后被列为 十三经 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 以孝治天下 , 在今天,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 修身 而后方可 齐家、治国、平天下 。 本书结合现实,深入讲述以 孝 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 孝 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 《孝经》与幸福人生》引领读者从行孝开始 修身 ,然后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儒家文化天地。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也是传统中国人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人重视养老,国家也把养老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而这种职责与自觉,无疑是与中国的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古代孝与养老的关系——养老战略与老人福利、养老与救济机构、家庭养老与养生、退休官员的养老、养老法律保障。
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缺一不可,而孝悌居于八德之首。如是,生命才有意义。因为,人无孝不立,无悌不成,孝悌是人于世间生存、在社会发展的根本。 孝悌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建设行?对实践中国梦有哪些积极内容?这些问题都需要国人深入思考和认真解答。 人生世上,受父精母血孕育,父母创造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从呱呱坠地到成年,离不开父母辛勤培育、无私呵护。因此,孝顺父母,是人子的本分。 至于兄友弟爱,团结互助,待朋友、他人如兄弟姐妹,人及自然亲善,社会必然和谐。亲情和友情是人立于世的两大支柱,是为人、做事的基石。 而当下的中国,“兄弟阋于墙”的故事屡屡上演,如此礼崩乐坏的结果是,对社会是道德滑坡,对家庭而言则父子不睦、家道败落。 笔者从浩如烟
《诚孝仁义公(中华美德新五常)》讲述了:“新五常”上承老“五常”并契合中华道德养成的内在理路,以诚意始,由孝亲到仁民、义行,再提升至公心,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圆环;下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的五项德目,“诚”对应“诚实守信”,“孝”对应“孝老爱亲”,“仁”对应“助人为乐”,“义”对应“见义勇为”,而“公”则涵摄“敬业奉献”。全国道德模范的五项德目是“新五常”的呈现,而“新五常”恰可作为其内在的根脉,它们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绽放。 《诚孝仁义公(中华美德新五常)》的作者是李汉秋、宋月航、王牧之。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2005年7月22日,得到中共中央常委*同志、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志的重视。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决定编辑、组织出版这 套丛书,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以期对公民道德教育作出一定贡献。
本书 立足民族道德根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普及,关注和服务社会百姓日用所需,内容跨越文化、科技、教育、修身、养生、应用领域。 主要内容为徳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介绍、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探讨、以德修身的相关论述以及脊柱健康知识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备理论研究和实用指导的特色 。